在2016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中,“十三五”时期主要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里提到,“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我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那么,对于精准扶贫,委员们又有什么建议呢? 特派记者 王涛 俞宝强 刘海泉 黄洋洋
全国政协委员钱学明: 医疗下沉教育上浮
目前全国仍有7000多万贫困人口,脱贫任务艰巨、时间紧迫。要完成扶贫攻坚任务,必须找出这些贫困人口至今尚未脱贫的根本原因,对症下药,精准施策。
精准识别中我们发现,有两种情况是导致家庭贫困的重要原因。一是家庭成员患病,二是家庭子女多。政府如何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做到精准扶贫,选择合适的路径极为重要。
医疗下沉,就是要办好乡镇卫生院,让农民就近看病,减少医疗费支出。按照现行政策,各级医院的收费标准、报销比例不同,以阑尾炎手术为例,在县医院看病个人承担的费用是乡镇卫生院的5倍,市医院增加到7倍,省医院约10倍。一旦卫生院办不好,农民被迫去上级医院看病,将会造成严重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通过改革,实现医疗资源下沉,让医生到卫生院为农民治病,方便群众看病,小病不至于拖成大病,才能避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这是精准扶贫最简便、最可行的路径之一。
教育上浮,就是实施教育移民,贫困山区初中集中在县城。贫困山区的乡镇一级初中往往办不好,大量的初中学生只读两年半,春节后即跟随父母出去打工。初中没有读好,初中没有毕业,贫困代际传递就在所难免。山区的乡镇初中办不好,是东西差距、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叠加的必然结果。与其想方设法引导老师下到山区乡镇,不如请孩子们上来县里读书。这些孩子通过接受良好教育,成为工业化、城镇化的人才,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社会问题,一举多得。
全国政协委员李晓林: 大病救助取消封顶
我国农村尚有7000多万贫困人口,其中有42%是因病致贫返贫。建立健全农村全范围医疗救助体系,是解决因病致贫的重要基础;放开农村大病用药和报销目录,提高或取消医疗救助封顶线,是摆脱因病致贫的重要途径;健全基层医疗服务环境和能力,提供便捷的基本医疗服务,是摆脱因病致贫的重要方式;政府购买民间社会组织服务,是合力解决因病致贫问题的重要手段。
可以预见,基本医保制度在短期内无法达到80%以上的保障水平。而大病保险的制度设计存在缺陷,大额费用界定是以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或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作为判定标准,加之提高医保补偿比例仅为11%左右,仍然存在自付比例较高的现象,因此加快农村医疗救助体系建设,将对解决灾难性卫生支出、控制并减少因病致贫问题,有着积极和重要的意义。
目前,我国在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上还存在设有用药、报销目录和救助封顶线等问题,这是农村贫困人口摆脱因病致贫的重要羁绊。因此,应主要考虑救助对象在基本医保、大病保险报销后的个人自付费用部分,若存在致贫返贫风险,都应予以救助。另外,在大病救助上可以不再设置封顶线。建议提高或取消救助封顶线,并大幅提高救助比例,切实减轻救助对象的大病负担。
全国政协委员胡卫委: 实施免费学前教育
缩小城乡间、地区间教育发展差距,重点促进连片特困地区教育事业发展,解决教育短板,实现教育精准扶贫,为地区脱贫提供人力资源支撑,是“十三五”期间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和题中应有之义。
连片特困地区的学前教育发展基础差、欠账多,普及水平偏低,是全国学前教育发展的短板。许多贫困村受位置偏远、交通不便、经济条件差、留守儿童多等诸多因素制约,仅靠乡镇中心幼儿园、小学附设学前班及民办园等方式远不能满足幼儿入学需求,学前教育毛入园率的进一步提升存在较大困难。连片特困地区学前教育生师比偏高,平均超过30:1, 许多幼儿园难以按国家规定的每班“两教一保”的标准配备教职工,卫生保健老师缺乏“一班一教”的现象依然存在。同时,办园经费不足,办学条件较差,幼儿园运行普遍困难。在工资靠收费、运转靠收费的模式下,缺乏应有的经费保障,运转艰难,民办幼儿园校舍建设负债严重。
精准扶贫其要义在于“精准”,学前教育对于儿童发展具有奠基作用,建议扩大连片特困地区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率先实施免费学前教育。加大财政投入解决幼儿园运行保障问题,实施免费学前教育。根据幼儿园运行成本,制定并逐步提高农村公办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或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实现农村学前教育成本由政府承担,做到保工资、保运转、保安全、保发展。建立各级财政分担学前教育成本的机制,农村学前教育成本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分地区、按比例分担,保障贫困地区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的权利。
全国政协委员焦家良: 脱贫计划私人订制
我们应该高度注意的是,扶贫任务越艰巨越要严防弄虚作假,尤其要严防“在贫困农户收入数据上做文章,靠数字脱贫”的苗头出现。
目前个别地方已经暴露出一些问题,因为惧怕问责,有的扶贫干部没把精力放在如何科学施策和精准用力方面,而是按照时间期限定目标,根据时间节点定指标,依据脱贫指标签订扶贫责任书,对可持续发展问题缺乏考虑,最后就只能在扶贫数据上打主意。由于扶贫部门和干部“手握资源”的现实和一些干部“替民做主”的行为,不知不觉地限制了贫困农户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导致扶贫供需不对称的情况,从而使贫困农户产生新的依赖。此外,由于是按照“定时间、定目标、强投入、快增收”的方式进行扶贫攻坚,缺乏针对贫困问题的综合发力,如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卫生发展等,就会出现脱贫不稳,返贫率高,扶贫工作持续性不强的问题。
建议以贫困农户为主体制定五年脱贫攻坚计划,是将脱贫权、发展权交给农户,是实现精准扶贫的“私人订制”。以贫困农户的实际需求来明确扶贫部门的责任,职能部门要以满足贫困农户发展和关乎民生的水利、道路、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为主;专业技术部门要以贫困农户的农业科技、市场信息和发展规划等为主;科研部门要以新技术、新品种和劳动力培训等方面为主。
还应以产业发展需要配套社会化服务体系,引导打造能够体现当地优势、创造经济效益的发展产业。同时要以成熟和有发展潜力的扶贫产业来配套批发零售市场、电子商务、市场推广等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全方位的“小农户、大产业”的扶贫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