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日上午,全国两会北京团开放日上,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委常委、北京市常务副市长李士祥表示,每天来北京看病的外地人达13万,“这还不包括随同人员。”其中,23%来自河北。(3月7日《新京报》)
每天来北京看病的外地人达13万,这个数字相当惊人。殊不知,相比两年前,日均来京看病人数减少了几倍。据报道,2014年5月,一面是,北京年诊疗近2.2亿人次,日均70万外地患者看病;另一面是,每年河北700万人次、甚至感冒发烧赶赴北京就医,而距京30公里的燕郊三甲医院病床闲置率高达70%。由于北京优质医疗卫生资源集中,大量外地人口进京看病就医,使北京三级医院不堪重负,也加剧了城市人口和交通负担,甚至被戏称为“全国看病中心”。
到大医院看病,要花至少半天甚至几天时间才能挂上号。病人都抱怨看病难、等待时间长,医生却累得连轴转、连喝水都没时间。可以说,在大医院看病,九成时间在等“把脉”,医院看病慢,已成“传统”。而在此前,卫生部作出限时规定,挂号等服务窗口等候时间不得超过10分钟,似乎可以解决患者“苦等服务”的难题。问题是,众多患者扎堆大医院、名医院,势必会人满为患,这个规定也形同虚设。在服务窗口不足与就诊患者增多形成极大反差的情况下,一些大医院、名医院提供的挂号等窗口服务,就是想快也快不起来。也就是说,不扩充服务资源,不解决供求矛盾,一味地去强求医院工作人员提高工作效率,也是赶鸭子上架,实在是有点勉为其难。
可见,日均13万人来京看病,北京成“全国看病中心”,一些大医院的病房“一床难求”,折射出了优质医疗资源失衡。因此,人们一味地去责备医院“服务态度差”,也是徒劳无益。这就要求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将主要精力投入到改革医疗体制、均衡配置医疗资源、扩大优质医疗涵盖面和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上来。特别是,推进分级诊疗,引导患者理性就医,扭转盲目扎堆大医院、名医院的不良局面,在缓解群众“看病难”上将更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