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显示,高达86.5%的二孩家庭将“没人带”列作要二孩的最大困难。广东21日举行首个“二孩家庭日”,呼吁保障女性就业权,增加对托幼、儿科等领域的公共投入,创造适宜“二孩”成长的社会条件。同时,主办方还倡议每年的“2.22”成为中国内地的“二孩日”。(2月22日中新网)
“全面二孩”政策落地以后,围绕二孩,媒体经常出现孩子“以死抗争”、成立“反二孩联盟”、离家出走“逼妈妈人流”等新闻。尽管这类新闻在全国范围内是极端个例,可却反映了孩子对在家庭中的受宠地位出现危机,也反映了成人在生还是不生二孩问题上的纠结与焦虑。倡议每年的“2.22”成为中国内地的“二孩日”,是孩子诉求和成人焦虑的另类呈现,可以引起各方关注,进而面对具体问题,提出应对方案,解决现实问题。
因二孩出现的孩子危机和成人焦虑,是极具个性而又前无化解先例的家庭问题,也是社会矛盾通过家庭向外扩散放大亟待共同面对的问题。政策的因素,源于时代需求和社会变化,而将政策因素施加到家庭成员头上,形成了个人、家庭、社会、国家之间的联系。历史因素与政策变化,家庭与社会的关联,现实生存状态与未来生活幸福的碰撞,意味着化解二孩焦虑,不能由家庭成员“一肩挑”。基于此,设立“二孩日”是有积极意义的。
二孩问题,有家庭经济能否承受的压力因素。生得下能不能养得起,或者生下二孩后谁来带,放下工作带孩子引起的家庭经济变化,与家庭现状有关,也与社会生存环境和生活状态有关。对家庭因二孩出现的经济压力,应出台相应政策,政府和用人单位应以积极的姿态面对,给予二孩家庭一定的经济资助,或者在教育、培养、满足孩子生活等方面予以优惠或鼓励。比如,不让生育二孩的母亲因生育失业,增加对托幼、儿科等领域的公共投入,避免昂贵的幼托费用吓着家庭成员,缓解“二孩”家庭的压力等。
二孩问题,也有二孩之间如何平等生存,甚至还有二孩今后的财产利益纠缠等。对此,政府应鼓励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等加大这方面的调查研究,能够针对不同案例提出不同方案,供家庭教育处理时选择;学校应积极地引导、教育孩子,对大孩与二孩和谐相处、游戏生活提出合理方案;媒体和社会各界应多一些正面宣传,少出一些负面的“馊点子”,使孩子在一个健康向上的环境中成长。
设立“二孩日”,并不能解决具体现实问题,只是面对和解决二孩问题的开始。二孩焦虑也许没有人们想像的那么大那么复杂,即使如此,也应该未雨绸缪,从长计议。让国家二孩政策成为家庭二孩欲望,引导和鼓励家庭为生育二孩“立项”“开道”,才是“二孩日”最希望得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