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爷爷回25岁”请假条 折射社会宽容与进步
做了好事求表扬 并不一定是“矫情”
微声音
非常道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6年2月1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做了好事求表扬 并不一定是“矫情”

□桑胜高
 

求求你,表扬我……2月16日,新文化报96618热线电话接到了一位张姓男子(张金彪)的电话,在电话中,他将自己多年来做的好事说了出来,希望新文化报能够报道出来。(2月18日《新文化报》)

过去,我们往往对于某些“做了好事不留姓名”的人刮目相看,倍加称道,而对于做好事专门求表扬的人或多或少会感到其有些“矫情”,甚至认为这是在沽名钓誉。然而,当了解了张金彪的相关事迹后,笔者以为,做了好事求表扬并不一定是“矫情”。

其实,判断求表扬是不是“矫情”并不难,只要把握好好事的“分量”和“初衷”便可。就好事的“分量”来说,显然越“重”越好,越“重”越能体现好事的价值以及做好事者的“无私”;就做好事的“初衷”而言,显然是心底无私,为了社会、为了他人的利益而为之最佳。

照此“标准”看,做了好事求媒体表扬的张金彪这两条都“合格”。一者,其8年捐资助学20万元,帮助了4名急需救助的孩子,帮助他们圆了“大学梦”,并且通过救助让得到救助的孩子懂得了感恩。这样的“分量”可谓“够重”。再者,张金彪求媒体表扬的“初衷”是为了传递爱心,让更多的人加入到捐资助学当中。他说,他看过子贡赎人的典故,受此启发才“求表扬”的,他是想通过表扬来感染其他人去做好事。

因此而言,张金彪捐资助学求表扬的举动并不“矫情”。而对于这种高调求表扬的行为,是否担心其他人会有不同看法?张金彪强调,他的内心并不是真的单纯想得到表扬,只想让更多人加入到公益事业中。这进一步证明了张金彪此举的“初衷”。果真如其所说的话,这种举动非但不能说是“矫情”,而且应当说是一种更大的义举。因此,更应得到人们的推崇和礼敬。

中国古代就有毛遂自荐、主动请缨的例子,张金彪做了好事,“求求你,表扬我”的举动又何尝不是一种毛遂自荐、主动请缨呢?与古人不同的是,他“请缨”是想成为道德传递的“大使”,目的是让更多人以自己为榜样,为社会、为他人多做贡献。而这恰恰是一种积极的社会担当。

 
3上一篇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