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鞍山市大街小巷,活跃着这样一群普通的志愿服务者,他们或穿行于小区楼栋间巡逻;或轻敲空巢邻居的门,问一句:“张奶奶,今天你还要带点啥菜?”……他们有个统一的名字:党员红袖标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只是该市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该市按照中央文明办要求,着力抓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工作,将其作为打造文明城市升级版的首要任务,激发全市人民崇德向善的力量,文明道德之花在全市竞相绽放。
创新教育方式,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实际、融入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接受它,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马鞍山市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紧密联系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从小孩抓起,从小事做起,重视家风家教、乡规民约,注重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教育引导广大市民在社会做好公民、在家庭做好成员、在单位做好职工,争做好人。
为创新干部教育方式,2013年8月马鞍山市创办了《每周一文》,每周都编发一篇有关干部思想、作风、情操等方面内容的文章,促进各级干部加强学习。2014年10月份该市又创办《每日短信》,每天给全市2900余名机关干部,发送一条有关思想道德情操方面的短信,如今每天早上看《每日短信》已成马鞍山干部的习惯。
建立市民终身学习体系,弘扬先进文化
早在2003年,马鞍山市就率先在全省做出创建学习型城市的决定,该市将每月第一周的周六定为全市“学习日”,每年的4月定为“学习月”,针对不同行业、不同对象,确定不同的学习主题和内容。通过搭建多元化的学习平台,构建颇具活力的学习型组织,建立市民终身学习体系,在全国初步形成了具有马鞍山特色的学习型城市创建模式。
在创建学习型城市的过程中,马鞍山十分注重对青少年一代思想文化素质的培养和熏陶,每年一届的“经典诵读”活动,受到了广大中小学生的欢迎并积极参与,已逐渐成为该市颇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以“双十佳”为抓手,引领道德风尚
从1989年开始,连续开展了21届市十佳道德模范集体、十佳道德模范评选活动。大家“比学赶超”,涌现出了一大批传承中华美德、弘扬时代精神的先进集体和个人,形成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叫得响的特色品牌。
2015年,马鞍山建立了好人馆,并把每年的3月5日定为“好人节”。“马鞍山把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作为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推进文明城市创建、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抓手。”马鞍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苏从勇说。据统计,目前全市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人数达十万余人,市、县区、企业、街道乡镇、社区和村,每一级都设立了志愿服务组织,党员志愿者、青年志愿者、专业志愿者、社会志愿者组成了马鞍山志愿服务活动的四大服务主体,志愿活动在马鞍山社会生活各领域发挥着积极作用。
“走亲戚”让机关干部 与困难群众双向受益
在现代汉语字典里,“亲戚”是指和自己有血亲和姻亲关系的人。可在马鞍山,这个词语却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和县香泉镇徐桥村村民张可田,一提起自己在和县林业局上班的“亲戚”海涛一家,脸上总是堆满笑容;博望区博望镇三杨村的一间村舍里,住着相依为命的许奶奶和她的孙女颜鸿,贴在墙上的小纸条写着几条“学习要点”,那是在市纪委上班的 “亲戚”盛传斌上一次来的时候对颜鸿说的话……
从2011年开始,马鞍山倡导全市机关干部下村入户,与困难户、残疾人、孤寡老人、上访户、留守儿童等家庭“结亲戚”“走亲戚”。马鞍山市委书记张晓麟说:“‘走亲戚’活动是践行群众路线的重要载体,是接地气的有效途径,是为人民服务的具体体现,是干部受教育的平台,是一举多得的好事。特别是对于年轻干部世界观、人生观的培养很有帮助。”截至目前,全市自觉加入“走亲戚”活动的党员干部已达17600余人,共结亲戚16900余户。
打造“邻里节”品牌,营造和谐氛围
“街巷楼院,和睦和谐和美社区大家庭;赵钱孙李,相识相知相助邻里一家亲。”2015年9月25日上午,马鞍山市雨山区鹊桥社区处处欢声笑语,其乐融融,马鞍山市首届“邻里节”在这里启动。诞生于鹊桥社区的“邻里节”现已成为一道交织着温情、友情、邻里情的人文风景线。
此外,2014年以来,在马鞍山市的各大媒体上,一大批失信人员的失信行为被公之于众,接受社会的评判和监督。一时间,失信者无处遁形。这正是该市诚信建设的内容之一——发布诚信“红黑名单”,将恪守诚信者列入“红名单”,将失信违法者列入“黑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