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日,西安不少家长为带孩子看一场电影,在寒风中排了两个多小时长队。“学校发的优惠券上还写着要写观后感,可看这电影一个大人一个小孩要60元,感觉上当了!”不少家长抱怨。(1月12日《华商报》)
不难看出,打着观影感作业的旗号,家长之所以有“上当了”的直觉,是因为校园优惠券竟然比市场打折票价要高。至于具体高出多少,姑且不谈。关键是相比较正常的消费而言,学生排队观影也应该属于团体消费,团体消费就该享受团体优惠。所以说,对于学生集体观影背后,不管组织者是谁,此次观影明显存在校园消费“灰色链条”之嫌。
对于“学生观影感作业”,应当从三个方面逐一厘清:其一,安排学生排队观影,大有代替家长和学生行使消费选择权之嫌。不难推断,观影的消费对象是学生,为此买单的也只能是对应的家长。而一次次所谓的校园消费全过程中,有多少程序顾及到家长和学生的感受。其二,学生观影的买单人是家长,这背后,尤其不容否定的一点是,各个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并非相似,对应的经济承受能力也并非相同。这样“一刀切”式的集体观影,不知顾及到不同家庭的感受没有?其三,国家对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书本费、学杂费等费用,既是对教育的重视,又是对教育的补助,让更多的适龄学生有学上,以免因为经济因素而辍学。由此,义务教育阶段之外的教育消费,理应坚守国家这一初衷才是。
一直以来,不仅仅是学生观影作业,而且还有校服、教辅资料等采购,校园消费暗藏的“灰色链条”乱象之所以屡治不止,关键原因在于其背后牵扯“消费利润”。其丰厚的利润,是校园消费的一个缩影。对于这种五花八门的校园消费“逐利”现象,希望在新年开始能够有所改观,最好是杜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