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光水色中的古老文化地标
2016年1月1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山光水色中的古老文化地标

万寿塔
觉寂塔
 

中江塔: 半依闹市 半偎江的“芙蓉”

中江塔巍然耸立于芜湖市青弋江与长江交汇处的江堤上,半依闹市半偎江,古人誉之为“江上芙蓉”。

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清代康熙八年(1669年)续建落成。古时候,人们把长江从九江至京口(镇江)一段,称为中江,而芜湖适得其处,故有中江之名;又说古有中江,东通太湖,西流长江,芜湖古地即在中江畔,因而称芜湖为中江,中江塔因此得名。

清乾隆年间,积福阁里的汪和尚,无论冬夏只穿一件破衲衣。一天,他望着中江塔大呼:“好蜡烛!”听者不解其意,以为他讲疯话。第二天,宝塔果然起火了,焚烧数层。原来塔顶是两层六面窗户,悬挂油纸灯笼照明,为夜间过往和入港船只导航,守护人一时大意酿成火灾。从此,中江塔顶没有修复,光秃秃如同盖上一口锅。

1988年,市政府拨专款整修已呈老态的中江塔,恢复了宝塔应有的风貌,加上塔尖,挂上风铃。

关于中江塔,在芜湖坊间至今仍流传着一个具有神话色彩的传说。 当地曾经有一条千年黄鳝精(另传鲫鱼精),常常引起水患,遂修两塔镇其首尾,中江塔即镇其首,而小九华的赭塔则镇其尾。

万寿塔:孙权为母祝寿的礼物

和县有两座宝塔。一座位于和县南门,名文昌塔。只可惜塔身遭烈火焚毁,如今已变得满目疮痍。

另一座万寿塔坐落于和县城南三户村原延庆寺旁。

万寿塔高约28米,建于三国时期的吴国,相传是吴国君主孙权为母做寿而建,故名万寿塔。塔身七层,外呈六角形, 砖木结构,以木挑檐,以石铺基,门向东南。塔外每层方形,均系砖砌龛和拱形小门,佛龛内砖雕佛像,数目9至16不等,且盘坐在莲花之上。塔内第一层呈正方形。在第一层南壁,有一人宽的砖阶向上斜穿第二层外檐,再绕外檐六分之一,又有砖阶斜穿至第三层外檐,人可依次登至第七层。1954年大水塌顶层,后又塌一层,故现实存5层。

万寿塔被列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早先年万寿塔旁的寺庙名延庆寺,寺原有房99间半,取名延庆,是祝慰“养性延寿,与自然齐光”。有位寄居延庆寺读书,后历任清国子监、秘书院试中舍人、监察御史、福建巡按等职的成姓男子,55岁告病回乡,写下《寄延庆寺诸僧》诗。

只可惜延庆寺早已被毁,眼前的寺庙已非往日之典,旧时烟盛。

觉寂塔:天柱山里的禅林圣塔

安庆散落着多处古塔,其造型之美、结构之巧、雕刻装饰之华丽,均堪与其它古建筑相媲美。坐落于天柱山三祖寺的觉寂塔,便是安庆古塔之一。

三祖寺位于天柱山下。魏晋南北朝是佛教在中国的一个大发展时期,尤以梁武帝萧衍时最盛。梁武帝对佛教信仰甚笃,影响所及,沿江各地皆盛行佛教,僧寺众多。杜牧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所咏正是此时盛况。

三祖禅寺始建亦在此时。

相传高僧宝志,云游各地,来到天柱山,酷爱谷口凤形山的山光水色,意欲安禅弘法。云游方士白鹤道人,亦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拟建观传道。两家争夺,一山岂能二主居?梁武帝遂命二人各显灵通,以物识地,得者居之。

白鹤道人即展开手中羽扇,口中念念有词,顷刻扇子化成白鹤,向凤形山飞来,落地而立。宝志当下挥动手中锡杖,投向凤形山。本来是白鹤先到,当听到锡杖飞声刺耳,昂头一望,正向自己打来,即起身飞到右边山岗上,锡杖稳稳当当地插在地上。宝志得此山,便住在石洞里习静参禅,当地隐士何氏三兄弟见状,遂将私宅奉献建刹。

觉寂塔建于唐代,后毁于兵火,现塔为宋宣宗大中初年重建,但塔貌仍保持唐时风貌。

塔顶有一相轮高达一丈五尺,全以生铁铸成,既壮观,又可起避雷针作用。轮分九节,上为葫芦铁圈,下为壶形宝瓶,中间5节如轮,轮上有一个宝瓶,承轮而立。底下还有个相轮反扣于塔顶之上,大大增强相轮稳定性,是艺术和建筑的巧妙结合。为使相轮和宝塔连成一体,有力地抗击风雪,古人还以一根斗粗的木柱穿立于塔的上部,以八根铁链拉向八方,挂上五十一个风铃。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