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5日,是中国人民银行印发《关于做好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的通知》,芝麻信用、腾讯征信等八家机构开展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一周年。信用已经渗入到金融、生活的方方面面,与此同时,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也成为专家和民众关注的焦点。(1月7日《南方日报》)
在信息时代,对安全和效率的讨论在很多领域都会涉及。人们在享受各种信用便利的同时,也对个人信息安全感到担心。无论是公共安全还是个人信息安全,都到了必须直面问题的时候。目前我国对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立法缺乏系统性,操作上存在较多问题,其中就包括对信息安全泄露缺乏问责机制,缺少法律依据。
无孔不入的商业竞争利益博弈战,对个人信息的争夺,似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社会各个领域悄悄蔓延。买了新房,装修公司电话就“接踵而至”;孩子还未出生,手机已被奶粉推销电话打爆……现实生活中,因个人信息泄露导致的烦心事已经司空见惯,多数民众都感受过“被泄露”的困扰。
信息大数据时代,拥有数据就意味着拥有商机,个人信息所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正是不法分子铤而走险、贩卖个人信息的驱动力。而个人信息安全已经成为公众的心头痛。解密芝麻信用警戒线,给用户信息安全吃上“定心丸”。芝麻信用明确表示,不会采集用户聊天、短信、通话等个人信息,也不会采集、追踪用户在社交媒体上的言论。并在技术及系统层面,芝麻信用在保证独立数据库的基础上,通过物理层、逻辑层对不同类型的数据进行分级隔离,同时配合严格的机房管理、异地灾备等措施全方位保证用户数据安全。
个人信息安全不能指望“芝麻开门”说的好听。不是每一个网络都像芝麻信用让人嘴上放心,再说,芝麻信用的自圆其说,别人看不到摸不着,我的信息究竟是谁泄露出去的也找不到主儿,所以人们不能相信任何网络的自律或赌咒发誓式的对个人信息安全保护,必须要依靠法律为公民信息安全保驾护航。因此,在技术层面堵塞系统漏洞的同时,更需要从制度层面消除责任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