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门望族的家训
2016年1月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名门望族的家训

□ 张亚琴
 

小时候,看过爷爷曾在记事本写过一段话:平生以朱子格言为行为准则。

《朱子家训》的作者朱用纯,号柏庐,所以《朱子家训》亦称《朱柏庐治家格言》。我们从祖辈口中获知的名称就是《朱子格言》四个字。朱用纯一生清高,从来不入仕做官,研究理学,著作尽丰,但其他大作只有专家学者知道,普通人士决不知晓。倒是短短506个字的《朱子家训》影响颇大,三百年来引领中国家长治家方略,创“家训之最”。

看每个名门望族,他们先祖都是睿智大略、深谋远虑,知道把如此一个大家庭治理好必须要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法和一个精神支柱,而且这方法和精神支柱必须植根于博大精深的中国固有文化之中,植根于民族的精神之中。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家族的兴旺发达,才能一代胜过一代。

于是,家训便成了很好的约束方法和行为指导。

安徽的名门望族有很多,他们的家训成就了很多历史上的大家,对我们今天的日常生活和为人处世同样影响深远。

东至周氏《负暄闲语》从十二个方面约束子孙

家训:人当慎饮食以养身,节其劳而专力于应治之事,性情刚柔、度量宽狭、识见缓速此才力也,必如古人佩弦佩韦以自警。

水急客舟疾,山花拂面香。李白《秋浦歌》写的正是今天安徽省西南部的东至县,东至旧名至德、建德、秋浦,传说尧帝曾私访在此耕田的虞舜,所以又名尧渡。尧舜渡河而去,但先圣遗德浸润之下,此地贤能辈出,尤以县城东门外的纸坑山周家为最。

周家世居纸坑山,据说武则天篡唐的时候,为表示抗议,周访从徽州迁居于此,此为东至周家的始祖。后来的许多年,周家虽为世家,但并非太显赫。直到成通年间,出了进士周繇,官至御史、中丞,位列“成通十哲”,又与弟弟周繁并称“二周”,在唐代池州府一带,极有名望。明清两代,周氏人丁渐盛,种茶开林,亦农亦商,形成了崇尚儒教、富而好学的家风。

至中国近现代史,提起东至周氏家族成员的名字,个个都是响当当的。周氏家族的奠基人周馥是晚清洋务派代表人物,李鸿章推行“新政”的得力助手,协助李鸿章创办民族工业,修铁路,建学校等等,曾做过两江总督、两广总督。周馥的四子周学熙曾两任袁世凯政府的财政总长,他创办和经营的企业占据着当时民族工商业的半壁江山,和状元企业家张謇齐名,有“南张北周”之称。

而周馥的孙辈中既有著名实业家、曾官至全国政协副主席的周叔弢,也有中国佛学研究三大家之一的周叔迦,还有中国数学会创始人之一周达等。到了周馥的曾孙辈,有一代史学名家周一良;20世纪世界代数几何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数学家周炜良;发现了70多个植物新物种的林学家周以良等等。

周馥为了训诫子孙,仿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创作而成的新式家训,分别从读书、处事、待人、治家、延师、婚娶、卜葬、祖训、鬼神等十二个方面出发,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和建议,以此约束子孙的行为。

这便是《负暄闲语》。

和传统的家训形式略有不同。它是在周馥和他的孙子周叔弢之间的答问基础上撰写而成的,围绕着生活中需要碰到的具体问题来讲,立足中国传统文化智慧,解决事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由于周馥生活在清晚期,本身是做洋务的,接触到许多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所以又能不拘泥于中国传统文化,视野开阔。

比如《负暄闲语》强调读书人不能只是读圣贤书,治生(即赚钱)也很重要,因为作为家庭的一员,你还要养妻活儿,不能只顾自己。

周馥身为朝中“重臣”,曾经营过北洋军务,治理黄河、兴办洋务实业,一生所经手资金不计其数。但是,周馥居家时一直保持勤俭节约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他认为,平时居家时应饮食有节,不可为一时之欲,荒废生命,所以说:“人当慎饮食以养身,节其劳而专力于应治之事,性情刚柔、度量宽狭、识见缓速此才力也,必如古人佩弦佩韦以自警”。

宛陵梅氏以读书明理为首务始终不改变

家训:吾家祖贻世业,大都唯读与耕而已。

宣城梅氏的始祖,是五代时期居住在吴兴(今浙江湖州)的梅远。唐昭宗光化年间,梅远在宣城为官,热爱宣城的风土淳厚,于是定居于此。宣城梅氏家族共有进士18 人,举人42 人。

梅氏家族在仕宦、文章、经济、理学各方面都能出类拔萃,以梅尧臣为主要代表的梅氏先贤的威望对后代的积极影响,使梅家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世家大族。

梅氏《家训》中有言:“吾家祖贻世业,大都唯读与耕而已。”也就是说梅氏将读书明理放在人生的首要位置。并且梅氏子弟读书的目的,不一定要获取功名,而在“义理贯通,开心豁目,人前言动亦自不俗,可免马牛襟裾之诮”。

家风相沿,无论社会如何动荡,梅氏以读书明理为首务的家训始终没有改变,故其子孙读书者虽不能显一时,却也延续了梅氏作为文化世家、书香门第的优良传统。

梅氏始祖梅远即能诗,代表人物梅尧臣一生极力为诗,达到了梅氏诗歌的巅峰,梅尧臣本人也成为中国诗坛的标志性人物。有了如此榜样,梅氏子孙无不爱诗、学诗,做诗。

清初的《梅氏诗略》选了梅氏108人的诗作。但梅氏诗人的实际数量远远超过这个数字,没有哪一个家族能够拥有这样多的诗人,创作过这样多的诗作。说宣城梅氏是全国第一大诗歌家族,毫不为过。

梅氏后人说出这样的话,底气十足。

自梅远迁居宣城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宣城梅氏已繁衍至四十一世。其中,不乏北宋名臣梅询、宋诗开山祖师梅尧臣、著名文献学家梅鼎祚、编纂《字汇》的梅膺祚、历算名家梅文鼎、桐城派古文大家梅曾亮、学贯中西的梅光迪、民进元老梅达君等享誉国内外的大家。

宿州嵇氏晋代狂士的处世之道

家训:人无志,非人也。

晋代的狂士嵇康在临死前写给儿子的《家诫》中,却与他一生中行事的原则截然不同,这又是为什么呢?

晋代是一个十分混乱的时代,朝代的更迭和社会的动荡使得不但普通民众没有一个安定的生活,就是当时的一些文人名士,也难以坚持自己的人格、过一种平静恬淡的日子。作为“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为人狂傲放浪,把当时的一些高官和名流都不放在眼中,因而得罪了很多人,并给自己招来了杀身之祸。

嵇康死时,儿子只有十岁。临死前,他给儿子写了一封信。告诉他几件小事:好几个人从长官那里离开时,不要走在最后,免得别人认为你存心走在后面向长官告密;聚会时有人争论,你要马上离开现场,因为你不管站在哪一边都要得罪人---两边都不站?那就要同时得罪两边的人了!再有,有人劝你饮酒,哪怕你不想喝,也要端一下杯子,这样才能不让人记恨……

他在《家诫》中第一句话就写道,“人无志,非人也”,如当头棒喝,其意是说,一个人,活在世上要有口志气,假如浑浑噩噩地过日子,那么他就不配做个人了!

嵇康不仅把“立志”看做是做人的基本要求,而且把立志教育放在教育的首位,这也反映了嵇康的双重性格,在《家诫》一书中,嵇康一反往日不羁的个性,完全像一个小心谨慎的慈父一般,告诉他儿子,不要像他一样混天度日、醉生梦死、无所作为,而是应该为自己树立志向,确定自己努力的目标和方向。

这些处世之道,嵇康都是懂的,可见他的生存充满了痛苦与无奈。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