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药“手下留情” 别靠患者祈求
入狱贪官何以“官本位”不减
微声音
非常道
“高价平安果”符号经济不能没有底线
3上一篇 2015年12月2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高价平安果”符号经济不能没有底线

□ 杨朝清
 

圣诞将至元旦临近,浙江宁波市的消费市场因节拉动。由于节日扎堆,商家纷纷打出“年终庆”“圣诞经济”、“元旦”聚拢人气。而本周,最红火的要数圣诞礼品市场,圣诞树、圣诞帽、平安果旺销,而冠以“平安果”的苹果身价翻倍,其中国产苹果最贵50元一只,进口“世界一号”120元一只。(12月23日《现代金报》)

作为一种亚文化, “吃平安果”在年轻人中很是流行。在物质生活渐次丰盈的当下,“吃平安果”显然不仅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而是为了满足精神层面的某种需求。作为符号互动的产物,苹果寓意着平安,“吃平安果”从某种程度上成为一种仪式,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希冀。

在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加的风险社会,安全焦虑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态。“平安果”具有一定的祝福含义,成为年轻人情感表达的一种手段。不论是送给亲友,还是送给情侣、爱人,抑或送给同学、同事,“平安果”成为了社会联结的一种纽带,有助于促进人们之间的良性互动。换言之,人们在乎的并不是苹果,而是苹果背后人与人之间的爱与关心。

在消费社会,消费不仅具有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实用功能,还具有抽象的符号,即社会表现和社会竞争的功能。不同价位的“平安果”,往往在等级化的意义体系中占据不同的位置;人们通常利用消费上的差异,来赢得社会认同。而在情感表达手段越来越单一化的当下,“平安果”的价格越贵,似乎就意味着对他人就越重视;精明的商家正是把握了“符号经济学”的精髓,才会利用节日大发“洋财”。

面对“高价平安果”的炒作,既需要公共部门加强市场监管,对明显背离市场规律的商业行为进行纠偏,也需要消费者塑造成熟、理性的消费观,减少“高价平安果”的生存空间。说到底,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并不需要“天价平安果”,而是需要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

 
3上一篇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