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惯例,往年每到12月份各家银行就会开启揽储大战,并且根据自己银行的特点推出种类多样的理财产品,预期收益也普遍偏高。而今年,记者走访省城合肥多家银行发现,多家银行的理财产品未出现收益率普遍年底翘尾的现象。专家提醒,年末是理财的好时机,但同时也是理财陷阱最多的时期,当面临一个理财平台时,投资人应切记注意分辨是“馅饼”还是“陷阱”。
银行理财收益未出现“年末翘尾”
以往到了年末,受市场资金紧张影响,银行理财收益会出现“年末翘尾”现象,银行在年终考核压力下纷纷提高理财产品收益,不过今年这种现象并未出现。
据融360监测的数据显示,11月银行理财产品共6693款,预期平均收益率为4.23%,较10月下降0.13个百分点,连续八个月下跌并再创两年新低。
而银率网数据显示,目前合肥在售银行理财产品预期年化收益大多维持在5.0%以下,相比前一段时间,收益率仍在下滑。“往年这个时间段,银行为年末揽储,已经开始上调理财产品收益率,6.5%以上的产品比比皆是,但现在想买个5%左右的产品都很难了。”省城长江中路一家股份制银行理财师告诉记者。
同时,记者对比发现,部分产品出现了长短期收益率“倒挂”--短期收益率较长期更高。如某股份制银行发行的一款投资门槛为10万元的理财产品,126天预期收益率4.55%,365天预期收益率4.45%。对此,业内人士分析,降息和低利率成为市场对未来的预期,银行从利率风险角度考虑,降低长期产品的收益,更为理性。
未来理财产品收益率仍有下跌空间
另一方面,部分银行前期发行的预期收益较高的产品出现提前终止潮,且数量创下历年之最。产品提前终止,也意味着投资者好不容易抢到收益较高的理财产品,且期限较长,本以为锁定了高收益,结果银行自己却“解锁”了。
据了解,今年以来,不论是股份制的商业银行还是几家国有大型银行,或多或少都出现了理财产品提前终止的情况。统计显示,截至11月底,今年以来已经有超过百只银行理财产品提前终止,创下2011年以来同期的最高记录。而2011年到2014年同期,出现提前终止的银行理财类产品分别仅有33支、44支、55支、38支,总数都赶不上今年的水平。
而鉴于市场流动性或将更趋宽松,降息降准预期依然存在,未来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仍有下跌空间。对此,中信银行胜利路支行理财师方莹莹建议,越早购买越好,投资者可多关注投资期限6个月以上的中长期产品,利用年底提前锁定未来较长一段时间的较高收益。
同时,她认为,尽管今年货币政策持续宽松,银行揽储压力减小,但仍不排除部分中小银行因年末资金紧张,发售高收益产品吸引资金。另外,一些银行或在元旦及春节前夕会发售“节假日专属”理财产品,收益相对较高。
岁末年终理财别忘让资金灵活支配
由于年底开销较大,而银行理财流动性又太差,一旦把所有资金都投入其中,碰到意外支出是取不出来的,因此,要预留出生活费用及意外支出资金,这部分钱可以放在互联网宝宝等流动性较高的产品中。
当利率普遍下跌时,以高收益为特点的P2P自然就吸引了众多理财者的关注。记者在一些P2P理财平台上看到,年末推出各种加息活动来吸引投资者。业内人士称,P2P平台给出的收益过高,想必借款端的企业或者个人将会承受更高的借款代价,一旦企业无法偿还高额本息,项目预期、资金提现困难的风险加大,将直接导致投资人损失。
另外一些互联网理财产品收益率也较高,个别的产品年化收益率达9%,认购起点在5万左右,方便操作,认购、申购、赎回等一系列操作几分钟内完成的便捷性吸引不少投资者。如今的互联网理财平台众多,对于投资者来说,面对五花八门的理财产品挑选时平台最重要,成立时间短,没有任何资金背景,或者资金实力不强,就会造成资金提现困难,不要被一些高收益的暖意蒙蔽,投资者自己要学会把控自己的资金,避免影响年末的消费安排。
“到年底,是每个家族消费的一个旺季,发压岁钱、置办年货、假期旅行等,如果想要做投资,尽量进行短期理财,一旦把所有资金都投入其中,碰到意外支出是取不出来的。”中信银行胜利路支行理财师方莹莹建议,因此要预留出生活零用及意外支出资金,这部分钱可以放在互联网宝宝等流动性较高的产品中。
选择理财产品时切忌盲目跟风随大流
一到年末,各个银行、信托公司、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第三方理财公司等都会推出各类理财产品,种类较多就会有选择障碍。而投资者既开心又很紧张。喜的是,在年末可购买到较高收益的投资理财产品。但紧张的是,在关键时刻是否能抓得住机遇,获得丰厚的回报。
“年末理财时,投资者要遵守注意一些事项,或许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农行明珠广场支行理财师祝春给出了一些建议。
首先,选择理财产品时切忌盲目跟风随大流,在投资市场中,往往随大流走的投资都会赔钱。应尽量选择自己相对熟悉的理财机构及熟悉的理财经理来购买产品。另外,不要选择结构过分复杂的产品,因为对此类产品预期收益的判断对于普通百姓而言往往比较困难。
其次,不要购买太多理财产品。虽说不能把鸡蛋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但太多了自己或许“应接不暇”。另外,在看懂产品的基础上投资者还需要判断理财计划期限、投资结构以及理论上的预期收益率能否和个人理财计划相匹配。
提醒投资者购买理财产品还要做到四个不:“不”跟风投资、“不”盯着高收益、“不”轻信任何人,更“不”要借钱做投资。选择任何理财产品都要看清产品的风险和投向,还要综合自身的风险偏好和理财需求来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