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新增五名“两院”院士在皖院士升至34人
2015年12月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安徽新增五名“两院”院士在皖院士升至34人

本组稿件:姚琼 刘爱华 曾皓 记者 俞宝强 任金如
 

中科大教授、物理学院执行院长

杜江峰:几乎每天都呆在实验室和学院里

今年是杜江峰在中科大度过的第30年。在这里,他学习成长,实现了从学生到青年科学家,到中科大物理学院的执行院长,再到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华丽蜕变。如今的他,依然如无数个普普通通的往常日子一样,在实验室里忙忙碌碌,追寻着科学的未知……

华丽转型:内心始终有个科学的声音在召唤

杜江峰的求学和工作履历很简洁,简洁到几句话就可以概括:16岁时保送中国科大少年班,本科毕业后即留校工作,同时攻读研究生;28岁时开始进军当时最新的量子计算实验研究领域,成为我国最早从事这项研究的科学家之一;接下来的近20年里,杜江峰一头扎进量子计算领域,取得多项重大研究成果。

但你很难想象,这位取得如此丰硕成果的46岁年轻科学家,在最初留校的时候,并非直接走上科研路——刚留校时,他从事的是学生管理工作,同时攻读本校的研究生,但他的内心始终有个科学的声音在召唤,从没有切断过科学的梦想……1997年,他正式进军核磁共振量子计算领域。

独到眼光:解决挫折也是对科研的促进过程

2015年3月,杜江峰领衔的研究团队创造了一项惊艳世界的研究成果:他们利用钻石中的氮-空位点缺陷作为量子探针(简称“钻石探针”),选取了细胞分裂中的一种重要蛋白为探测对象,将量子技术应用于单个蛋白分子研究,在室温大气条件下获得了世界上首张单蛋白质分子的磁共振谱。

这项研究从开始酝酿,到最终完成,历时近三年的时间。“遭遇挫折,是做科研的常态。”杜江峰对此非常坦然,“好的研究成果一定是建立在解决了很多挫折的基础上。”

身先士卒:几乎每天都呆在实验室和学院里

杜江峰的实验室人数规模不算大,加上他自己,大约10人,基本上都是年轻人,平均年龄只有30多岁。

“我们的实验室全年没有休假日,几乎每天在凌晨以后,还有人在工作。”杜江峰说起这点,颇感自豪,“但事实上,我的实验室从来没有打卡制度,科研人员和学生们都是自愿把精力和时间投入在实验室里,我想这是因为他们感受到了科研的快乐吧!”

新增在皖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所长

李建刚:为了心中的太阳坚守

李建刚是土生土长的安徽庐江县人,1982年,从哈工大船舶核动力专业毕业后,他就来到了科学岛上,将核聚变研究作为自己终生的职业。33年来,科学岛外的世界在急剧改变。岛上的樱花开了又谢了,李建刚的梦想没有改变。

受父亲影响:扎根“核聚变”事业

李建刚描述了他的梦想:“希望通过艰苦的努力,能在有生之年开始建造聚变实验堆,为人类的梦想——在地球上建造人造太阳而不断奋斗”。33年来,他也一直坚守着这个梦想,在李建刚的血脉里静静流淌。

这种坚守和信仰主要来自于父亲——一位1933年就参加革命跟随刘邓大军来皖的老红军,李建刚说,父亲经常跟他说的一句话就是,个人的事情再大都是小事,单位的事情国家的事情再小都是大事,无论多么艰难,首先不能够往回撤,往回撤的话那就肯定干不好。

因为受父亲的影响,李建刚不顾国外的高薪而依然回国发展,并在科学岛上扎根30多年。“最大的梦想就是在我有生之年,看到有哪盏灯是通过聚变点亮的,这就是我最大的梦想。”李建刚说。

为人类造福:立志根治雾霾之患

李建刚说,“人造太阳”并不是用人工制造一个“太阳”出来,而是利用热核聚变的原理,从海水中提炼出氘和氚,这两种元素结合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从而使取之不尽的海水变成人类紧缺的能源。一杯海水抵得上300公升汽油,这听上去几乎是天方夜谭。

33年来,李建刚就是在一步步接近这个天方夜谭般的梦想。一旦梦想成真,人类将摆脱对石油、煤炭等不可再生能源的依赖,发电厂将会用海水作燃料,汽车全部安装充电电池,这样一来,人们饱受困扰的雾霾等“心肺之患”也有望得到根治。 

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院长

陈学东:敢啃世纪级的“硬骨头”

没有个人照片,连个人一个字的简介都没有,昨日下午,临近下班时间,才在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的官方网站上挂出一则简讯“我院院长陈学东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就是这么一个低调的单位,在今年的1月9日,站到了北京人民大会堂的领奖台上,陈学东院长代表单位捧回了201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奖励证书。

做科研:用九年磨亮一剑

陈学东常说,国家和企业的需求,就是科研的动力和目标。

2008年,天津石化、镇海炼化等百万吨大型乙烯工程在建设中遭遇了外国厂商技术上“卡脖子”,面临着停工的窘境。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主动接下这块难啃的“硬骨头”。

而该院获得一等奖的项目——“极端条件下重要压力容器的设计、制造与维护”,也是历时9年才攻克的一系列技术难题,打破了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领域急需的重要压力容器依赖进口的局面。目前,此成果已在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1000多套装置、数十万台容器上得到应用,涵盖石油化工、煤化工、燃气、化肥、军工等领域,涉及2000多家压力容器设计制造企业,覆盖中石油、中石化所属全部炼化企业,以及数十家煤化工、燃气、化肥等用户企业。近3年取得直接经济效益32.8亿元,间接效益150余亿元。

做人大代表:为创新企业献言

在陈学东诸多身份中,还有一个身份引人关注,那就是全国人大代表。其中,企业创新难,一直是他关注的话题。陈学东建议,国务院有关部委应出台政策细则,落实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以体制创新推动科技创新的要求,切实做到:一是提高企业技术人员与高技能人才的待遇,不仅是经济待遇,而且要给以充分的社会尊重;二是提升企业技术专家在国家科技资源配置中的话语权,吸纳更多来自工程一线的企业技术专家参加国家科技计划谋划与评审;三是要正确把握科技人员流动的合理性,防止知识产权侵权;四是充分发挥转制院所在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为科技与经济结合提供更完善的服务。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