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税改革 减负是公平的筹码
非常道
“警察不敢抓狗”欠缺的不只是勇气
微声音
“忽悠局长”一语成谶的讽刺
3上一篇 2015年11月2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忽悠局长”一语成谶的讽刺

□张玉胜
 

近日,贵阳市超过3万套保障性住房闲置被曝光,该市住建局局长刘朱在接受央视采访时隐瞒身份,表示:“你们搞错了,我不是局长,我就是过来看工作图的。”此语引起舆论大哗。11月23日,贵阳市政府在官方网站上发布公告称,市委、市政府决定免去刘朱的局长职务,按法定任免程序办理。(11月23日《扬子晚报》)

“我不是局长”原本是为忽悠记者采访的“躲猫猫”托词,岂料却成了其丢掉乌纱帽的一语成谶,极具讽刺意味。贵阳市住建局局长刘朱“愿望”成真,不仅是其漠视民生、懈怠职责、缺乏担当的咎由自取,更传递出依规治党、从严治吏、立行立改新常态讯号,个中的警示意义值得关注。

谎称“我不是局长”的局长被免,并非简单因言获“罪”,而是其不作为、无担当、拒监督行为的必然归宿。作为政府部门的行政主管,其职责就是要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惠民政策,尤其要着力解决好“最后一公里”的冲刺节点,确保好事办好、实事办实。85亿投资、3万套保障房建设的庞大民生项目,竟然可以因水电不通而被闲置无用,致使“暖心”工程成了让老百姓“寒心”与“闹心”的工程。如此重大的工作纰漏,作为住建局的“一把手”,恐难辞其咎,启动问责程序将其免职也是对民众诉求的积极回应。

“我不是局长”不过是逢场作戏、自欺欺人的“鸵鸟”做派,其实质是躲避和拒绝舆论监督。官员的为官底线就是实事求是、诚实守信,面对3万套保障房不能入住和刘朱身为住建局长的不争事实,一句“我不是局长”的矢口否认,如何能一厢情愿地隐瞒真相、逃避责任?直面客观现实、善待舆论监督、敢于推功揽过,既是为官者应当具备的素质内功,更是彰显其智慧过人的胸怀与担当。不诚实、无胆量、缺担当的政府官员,不要也罢!

 
3上一篇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