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公新 记者 王玮伟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进一步加剧,老年人被骗问题已成为不容回避的社会问题。现在很多诈骗案件,目标都是老年人,因为多数老年人的信息来源相对滞后,甚至对社会出现的复杂状况毫无感知,成为骗子忽悠的主要选择对象。
除了身体健康外,老年人如何适应飞速变化的社会,怎样才能远离骗局、安享晚年?
案例一:
北京发来公证书,百万巨奖“砸中”肥东老人
看着手中百万元的中奖彩票以及一份公证书,肥东老人葛某确信天上掉下了馅饼。今年9月29日上午,他准备按照要求去缴纳1万元公证费,由于孤身一人在家,去银行汇款前,他来到辖区桥头集派出所,向民警咨询汇款问题,顺便让民警再看看真假。
待葛某说明自己的来意后,值班民警当即告诉老人,这是个骗局,1万块钱千万别汇。葛某不相信,他告诉民警,几天前,他接到一份从北京发来的庆典广告,刮开兑奖区发现里面写着“壹佰万”,里面还附有一份公证书和咨询电话。
葛某按照上面的兑奖电话010—****3578打过去咨询,对方确认了葛某的身份,并称其确实中了100万元的奖金,需要提供其本人的身份证号码、银行卡号便于打款。
葛某没有怀疑,立即提供了个人信息和银行账户信息后,一个自称公证处工作人员的电话010-****5626打给葛某,在电话里,对方确认了葛某的个人信息、银行信息、兑奖防伪密码后,告诉他需要缴纳1万元的公证费到一个名字为王**的个人账户:6228****5273,然后就会有100万元的奖金准时到账。
听完葛某的叙述后,民警耐心地让他先坐下,并拿出防诈骗宣传材料,告知老人这是一起典型的 “中奖信息电信诈骗案件”,向其详细宣传电信诈骗的手段和应当采取的防范措施。葛某听后才恍然大悟,庆幸自己没有汇款。
提醒:这种骗局并不新鲜,但骗子的迷惑性更强。道具除了刮奖卡,还附带详尽的购货单据,显示出东西的“真实性”,容易误导受害人。之后,骗子再借缴纳手续费、公证费、税费等名义骗取钱财。希望老人警惕,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不要尝试联系所谓的“兑奖热线”。年轻人也要多给老人普及下这类诈骗的信息,防止上当。
案例二:
“公安局的电话也能骗我?”
今年8月份,家住肥东的老人潘某突然接到自称“福建公安局”打来的电话。潘某回忆,“警察”一上来就告诉他,他的账户涉及洗黑钱,目前正在被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其名下所有账户和银行卡将被冻结。“当时我非常紧张,也没来得及思索,电话就被先后转到了“检察院”、“法院”还是什么部门,反正公检法的都告知我犯事了,可能要被抓起来。”
从来没遇到过这阵势的潘某被吓坏了,搜集了自己名下的存款,按“指示”往银行赶,要把钱都汇到指定账户。他们说:“我账户的钱要给他们保管起来,查清楚了自己就会退回来。”潘某说,电话里的人还多次严厉警告他别透露信息给任何人,否则就是泄密,到时候钱没了,还要抓他。
正在此时,潘某的侄子路过他家,看到舅舅愁眉不展,便询问所谓何事。一开始,潘某支支吾吾称没事,其侄子发觉有异常,一个劲地追问,最终,潘某告诉了侄子事情的来龙去脉,并表示自己很担心。
其侄子觉得事有蹊跷,便告诉舅舅这应该是骗子,并带着舅舅前往辖区桥头集派出所咨询。值班民警了解情况后,告诉潘某这是电话诈骗。 此时,潘某较真起来,“你说我没事,可外地警方说我有事,我到底有没有事?公安局打来的电话还能骗我?”
民警表示,公检法办案都有严格的法律程序,民警不可能在电话中要求事主转账到所谓的“安全账号”。潘某这才意识到自己接到了骗子电话。
提醒:民警打电话,不会说“要保密,不要跟家人说”之类的话,即便涉嫌犯罪,嫌疑人也可咨询律师和家人。警方也肯定不会要求把钱汇到“安全账户”。需要取证的,警方肯定当面取证,不会仅电话通知。因此,老年人接到陌生人电话,但凡涉及汇款就得警惕,绝对不能着急汇款。
案例三:
“网恋”女友急用钱,男子银行汇款遭阻拦
“我给我女友汇款,你拦着干吗?你只管把钱汇过去就行了……”10月16日,肥东某银行大堂内,一名老年男子与银行工作人员发生了争吵。原来,工作人员怀疑张某遇到电信诈骗,便好言相劝,却被张某说成多管闲事。
随后,该银行其他工作人员向辖区桥头集派出所报警。民警赶到现场,张某理直气壮地告诉民警,他是给热恋的对象汇款的,并不是被人骗了。他的态度非常抵触,还直称民警妨碍自己办业务。
事实真的如此吗?民警经过了解得知,张某虽然年纪很大了,但仍然是单身,就在前几天,他在网上认识一名长相靓丽自称李某的30岁上海籍女子。两人电话、短信、微信聊得火热。10月16日上午,李某告诉张某自己银行卡被冻结了,急需用钱缴纳房贷。陷入“爱河”之中的张某毫不犹豫地拿着4700元存款走进银行准备汇款,于是就有了先前的一幕。
民警通过张某的讲述,断定这是一起电信诈骗案件,通过向张某分析此事及电信诈骗常见手段,制止了张某想要转账的念头。
提醒:近年来,网恋骗子呈增加之势,其中老年人尤其容易受骗。民警表示,选择网络交友时,千万要注意做好自我保护。在交往中,尽量避免与对方产生经济上的牵扯,当心上当受骗,哪怕是熟悉后,对方借钱时也要务必留下凭据,以免事后发生不愉快的事情。
警方:
四类骗局最容易迷惑老人
从事社区民警工作已有5年的肥东县公安局民警刘国斌告诉记者,老年人工作圈子相对狭窄、封闭,人际关系单一,与外界接触较少。骗子们掌握了特定人群心理弱点,致使受害人错误判断甚至丧失辨别力。
刘国斌说在他的辖区也不乏出现各类针对老年人的骗局,且这些骗局渐渐向农村地区蔓延。不过,自从警方推行农村“一村一警”模式,驻村民警经常性进村入户,向辖区居民宣传各种防范骗局,实现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双提升。
根据多年的工作积累,刘国斌称骗子花招百出,大约分为四大类。如以健康为诱饵设骗局,骗子以免费体检、免费服务为名,深入社区,忽悠中老年人“身体有病”要及早治疗,诱导中老年人购“神奇”药品或理疗器械。
其次,以亲情为诱饵设骗局,常以当事人的子女、亲友发生车祸、欠债等意外事件为由,要求当事人转账救急。还有以发财为诱饵设骗局,骗子描绘只要参加他们集资、参股等投资理财活动,或者购买奇特的宝物、古董,就能获得高额的回报。
此外,以分赃为诱饵的骗局也偶有发生。此类骗局多发生于街头巷尾,以捡到大额现金、贵重金属、珠宝等值钱的物品为诱饵,让当事人参与“见者有份”的分赃。其实,所谓的贵重物品或钱财,要么是假货,要么早已被调包。
支招:
如何让老人远离骗局?
生理退化、心理弱点、骗子狡诈,多种因素决定了老年人在生活中成了地地道道的弱势群体。那么,老年人如何才能远离骗局呢?
首先,作为老人自身,应正确对待诸多压力,主动延长社会活动参与时间、助人时间和生活自理时间,这样会有利于身心健康和防范意识的提高。日常生活中,由于自身判断能力较弱,最好不要急于决策,多和家人或身边朋友商量。不要迷信“权威”,对于保健品厂商组织的讲座要审慎参加,能不贪小便宜就不贪。碰到陌生人主动攀谈,一定要提高警惕,不要随便告诉对方家里人的情况。
作为子女,应尽量保持与老人的有效沟通和交流,将社会上发生的一些新鲜事及时告诉老人,家里的重大决定尽量让老人知道并相互商量。值得一提的是,一旦得知老人被骗,千万不要责怪、埋怨,那样反而会雪上加霜,使老人身心受更大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