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是参加星报的活动,我们哪能到制药的‘后台’来跟这些名贵药材亲密接触呢?”昨天上午,市场星报联合安徽省中医院举行的膏方制作体验活动圆满落幕,参加活动的星报读者们不仅亲眼见证了膏方的制作流程,还收到了一份精美的小礼物。
现场探秘:膏方制作接近“纯手工”
昨天上午9时许,记者带领读者来到安徽省中医院,试图揭开膏方制作的神秘面纱。
在省中医院的地下药库,满满当当的中药材立刻吸引了读者们的目光,浓郁的药香让这个阴冷的初冬早晨也变得柔和起来,而赠送给读者的药材,也出自这里。“以前老对中药不放心,今天一看,不仅很干净,储存的温度、湿度也都有讲究,以后吃中药也放心了。”读者张先生说。
而在膏方制备室,当知道一剂膏方要经历十几道工序才能出炉时,读者们都表示一定要亲眼看一看膏方是怎么做出来的。
原来,药房审方配料校对后,药材就进入膏方制备室。药物先要经过不少于5个小时的浸泡,使水分能充分渗透,才能使煎汁效果最佳化。浸泡之后是煎煮,最后则是收膏。
“看来每一剂膏方都蕴含着医师、药师的心血,如果完全现代化生产,没有手工成分,大概也就丢失了中医药文化的精髓。”读者王女士说,看了膏方的制作过程,她也忍不住想要开一料膏方试试看了。
专家支招:膏方最忌“千人一方”
中医讲求辨证施治,膏方更是如此,一张好的膏方需要专家的望、闻、问、切,悉心诊察后,以中医整体观为指导,既要针对多种慢性疾病抓要害,又要根据个人体质特点、虚实现状、寒热关系、气血状况等综合考虑,因此膏方的质量很大程度取决于医生的资质和经验。
中医界素有“宁看十人病,不开一膏方”的古语。以省中医院为例,医院有严格的膏方医师准入制度,按规定,有副主任医师及以上资质才能开膏方。目前该院获得开方资格的专家也才几十名。
即使是真正有实力的专家开出的方子,也不可能“千人一方”。如果不对症,可能一点作用没有,甚至吃了以后还会影响脾胃吸收。“比如真正大虚的,还可能有虚不受补的情况,不能一味进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