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疼感冒,去医院门诊挂个水,这种司空见惯的看病模式将终结。11日,江苏省卫计委下发通知,对门诊输液作出最新规定。明年7月1日起,除儿童医院,全省二级以上医院全面停止门诊患者静脉输注抗菌药物。(11月12日《现代快报》)
能吃药别打针,能打针别输液,这是基本的医疗常识,也是医疗行为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输液是治疗不得已的次优选择,其利与弊相对突出,不管什么病都用输液,不仅是小病大治,过犹不及还是对身体健康的危害。
所以,医疗尽量少选择输液,能不挂水就不挂水,既是医疗理性的回归,也是健康医疗的必然要求,其意义毋庸置疑。
对患者而言,门诊不再输液,要输液就得住院,本身就是一种选择的制约,没有谁因为感冒头疼之类的小病去住院,有利于患者的就医回归理性。同时,对于门诊医生的处方权也是一种变相的限制,不能输液意味着,抗生素、抗菌药不能滥开了。取消门诊挂水,通过限制双向选择,可以有效地减轻医疗对抗生素之类的依赖。
当然,门诊禁挂水,并不能替代医生处方的理性,也不十分契合治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刀切有矫枉过正的嫌疑,严格来说不是治本之策。医疗中的过度医疗、抗生素滥用、输液依赖,既有患者对疗效速成的盲目迷恋,更有“以药养医”功利医疗内在规律支配,价值取向决定医疗行为。这也决定了,对特定医疗行为的管理,还要堵疏结合,标本兼治。
比如,加快医疗体制和公立医院改革,提高医生技术服务收费标准,走向“以技养医”模式,让医生处方回归理性。如此,医院取消门诊挂水实至名归,门诊治小病,开药、注射,病大的需要输液的去住院,各负其责,分转有序。倘非如此,一味地取消门诊输液,医院为了创收的需要,或许会把更多的门诊病人转到住院部治疗,换个地方输液不仅使得措施形同虚设、失去意义,还有可能加大患者的看病负担,甚至导致医疗资源不必要的浪费。所以,取消门诊输液还需因势利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