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购受宠”更应推高“质保自律”
微声音
“疯抢马桶盖” 折射双重消费困境
银行半夜转走储户的钱,与偷盗何异?
网上外卖 应该具有“可溯性”
非常道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5年11月1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疯抢马桶盖” 折射双重消费困境

□汪昌莲
 

中国制造能让高铁飞驰、蛟龙入海、玉兔登月,中国技工能够在世界技能大赛中披金摘银,却为何难以造出一支好用的圆珠笔、一个国人在海外疯抢的马桶盖?人社部副部长汤涛认为,“圆珠笔不好用”背后还是技能人才的培养问题。(11月10日《中国经济周刊》)

客观地讲,中国消费者在海外疯抢马桶盖、书包、圆珠笔等,也不全是这些国产货“不好用”,而首先是消费心态出现了偏差,存在“崇洋媚外”心理,总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比如,国内消费者从日本抢回的马桶盖,原本是中国杭州生产的。问题是,一些消费者,明知道从日本抢回的马桶盖,并不是正宗日货,而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制造”,却仍然乐此不疲,这显然是一种病态的消费心理。

不可否认,除了国人消费心态出现了偏差之外,“中国制造”在许多方面,确实技不如人,才是国人在海外疯抢马桶盖,消费大量外流的主要诱因。比如,中国堪称“衣被天下”,却缺少驰名中外的纺织品品牌,导致一些消费者舍近求远,去国外“抢袜子”等纺织品品牌。可见,国人疯抢洋品牌,折射出了双重消费困境:“中国制造”技不如人,部分国人沉醉于“崇洋媚外”的消费文化。

换言之,若想遏制疯抢洋品牌、消费外流现象,首先应正确引导国人消费,培植积极健康的消费文化。国人消费,不单是取决于年龄和收入,而是取决于“消费心理”。国人消费的根基,在于消费文化,而不单是产品本身。在中国,更多的消费品是用于礼仪和社交,其最大的市场消费力就来自于社交心理,这恰恰也让很多人在境外购物和在境内购物有着不同的消费心理。因此,要引导国内的消费者摒弃“消费洋品牌就是时尚”的狭隘消费观,为国人名正言顺地消费国产品牌,营造宽松和谐的文化环境。

 
3上一篇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