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一只虾“毁”了一座城
中国科研需要更多“安静的屠呦呦”
非常道
清华北大争夺生源 必须讲原则
微声音
应急车道上的执法 一分钟也不能缺位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5年10月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中国科研需要更多“安静的屠呦呦”

□雷振岳
 

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等3人获得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有专家评价她说,“甘愿坐冷板凳,面对外界的各种杂音平静处之,这就是科学家的风范,值得我们所有科研工作者学习。”屠呦呦就是一位“安静的研究者”。(今日本报13版)

屠呦呦真够安静的,获得了世界级医学大奖诺贝尔奖,此前还是不为国人熟知的普通研究员。没有博士学历,没有海外留学背景,没有SCI论文,没有“院士”和“首席科学家”的头衔。这种“平和低调”,和“诺贝尔奖”形成了巨大反差。“平和低调”,看似坏事,对科学家而言却是福音。“平和低调”了,科研工作者才能有更多时间和精力,躲开媒体的轰炸,而让“全身心投入科研”,得到无怨无悔的落实。“平和低调”了,研究者才能避开各种所谓的研讨会、讨论会等,得到最大的科研舞台。“平和低调”了,她才能在40年的时间,心无旁骛,集中精力做好一件事情,就是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仍然乐此不疲。

最能证明她的平和安静的,就是“以身试药”,拿自己当试验品,因此得了中毒性肝炎。她已经将科研工作和自我生命、灵魂、信仰,紧密融合到了一起。有如此豁达和拼搏精神,“造”出大成就,是早晚的事情。

科学评价从来都是客观公正的,不会因为科学家的名望大小而进行“选择性评奖”,更不会因为时间的流失而遗忘、疏忽那些孜孜以求者,就像屠呦呦的成就,她“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虽然已过了40年时间,仍得到了“迟到的重奖”。

我们现在的研究条件,比屠呦呦时代好多了,可是,能达到“世界水准”的科技成果,却不多,因为我们的心态太不安静、不够淡定。比如为了得到更多功名利禄,不少研究者陷入疯狂的“SCI崇拜”:只重视论文数量,轻视成果质量;只重视刊物级别,轻视成果实际价值和影响力等等。

我们要多学“安静的屠呦呦”:“科学要实事求是,不是为了争名夺利。”研究者要摒弃功利化纠葛、世俗化纠缠,在精神上超脱起来、高傲起来,甘当“科学老黄牛”,回归内心的安静,留住真正的科学精神。

 
3上一篇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