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当空皓月,一块芝麻甜饼,满腔思乡的激情,中秋月夜孕育了多少温馨的画面啊!
儿时的中秋之夜,故乡有走月亮的习俗。清·顾禄《清嘉录·走月亮》记载:“妇女盛妆出游,互相往还,或随喜尼菴,鸡声喔,喔,犹婆娑月下,谓之‘走月亮’。” 清·周宗泰《姑苏竹枝词》云:“中秋共把斗香烧,姐妹邻家举手邀。联袂同游明月巷,踏歌还度彩云桥。”我们虔诚地拜了月,便拿着母亲烙的甜甜的月饼,边咬边出去走月亮。走月亮的人很多,大多是妇女和孩子,密密地挤在长满杂草的田埂上,像一条不见首尾的龙在银光里扭来扭去。月亮走我也走,月亮越走越亮,越走越透明,人越走越欢乐。夜空中的萤火虫已经没有了夏日的快活,躲闪在青绿的芦苇帐里,秋虫唧唧在脚边凑热闹。我牵着母亲的衣襟儿,好奇地问一些有关月亮的故事。母亲就给我讲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有时却什么也不讲,只是静静地走着。走过弯弯曲曲的小路,前面出现了一条小河,微风吹过,水面泛起一阵阵微波。河上有一座小石桥。我们走累了,就趴在桥栏杆上,欣赏着月光下的河水。 月亮照在河面上,微波粼粼,银光闪闪。河边孤寂的杨柳终于也盼到了这一天,自作多情地婀娜在水里的亮色中。河中的小舟也要去走月亮,驾船的渔者在河上悠悠徜徉,渔火一星,撸声咿呀。竹篙一点,那倒映在河中的月亮便成了片片鳞光,要待到小舟荡出很远,圆圆的月亮才弥合创伤,不过总留些水的皱褶。放眼望去,眼前景物似一幅深色的月夜水墨画。
穿过小桥,走月亮的人就更多了。大家从四面八方赶来,成群结队地往前走。有的人走得慢,一边走一边欣赏着美丽的夜景;有的人走得快,一边走一边唱着“八月半,走月亮,月亮娘娘靓又圆;八月半,走月亮,月亮娘娘保平安······”最快活的莫如像我这样大的小孩子了,蹦蹦跳跳的,无比的惬意,一会儿追赶萤火虫,一会儿蹲在草丛边谛听秋虫吟唱。还有一些相识的和不相识的孩子四处乱闯,打打闹闹,以至于不得不由大人出面才解了围。村头的老槐树下是走月亮的“终点站”,人们走到那里停下憩息,认识的互相问候,传播着时事新闻、家长里短,老槐树下充满着欢乐气氛。
在走月亮返回的途中,我们还会到人家的院子里去摸一些好吃的东西,俗称“摸秋”。 所谓“摸秋”,其实说白了就是“偷”东西。之所以把“偷”加上引号,是因为此“偷”非彼“偷”,不管人家有没有人,我们都要去摸点柿子呀,梨呀,玉米呀之类的,当然谁也不会摸很多,只是意思一下,图个吉利。一般来说,被偷的主人是不会骂那些偷东西的人的,即使招来女主人的嗔骂,这种“骂”也是帮你消消邪气。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星空无垠,月色杲杲。童年的中秋节,似一帧美不胜收的图画至今仍定格在我的脑海里,这是时下过中秋节单纯享受美食、观看电视晚会所不能比拟的美妙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