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名楼印象
2015年9月1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江淮名楼印象

张亚琴
凤阳鼓楼
马鞍山太白楼
安庆谯楼
 

每一处古迹都有一段或几段相关的历史,无论是名胜之地,还是荒远之境,都留存过先人的印痕。只是有些地方因为一个人、一句诗,或者一段故事,而得以千秋留名。

小学时,就会背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一首李白给好友孟浩然写的送别诗,让黄鹤楼蜚声中外。

大凡有好山好水的地方,往往会有一座楼。

楼,是诗人喜欢登临的。

唐代宗广德二年春,杜甫从阆州回到成都,写下了一首《登楼》诗。诗人登楼不是着意描写眼底的风光,是叙述了一种崇高的人格:楼头举目,感极而悲。

由此,中国古代文人“风骨”跃然“诗”上。

崔颢的《黄鹤楼》、王之涣的《登鹤鹊楼》等无不证明了,古楼,在他们眼里是一种文化。

古往今来,历朝历代,上至真命天子,下到州官县府,都喜欢修建楼阁。中国古代的楼阁,或用来纪念大事、或用来宣扬政绩、或用来镇妖伏魔、或用来求神拜佛,其中又以湖北武汉黄鹤楼、湖南岳阳岳阳楼、江西南昌滕王阁最为出名,并称“中国三大名楼”。

想来,登楼望远,将情感融入到明丽的景色中,心境自然也旷达而豁然。难道不是吗?看着如画山水,临着浩荡的湖风,与美景对饮,置身楼台,如坠云间。

此情,此景,心怡。

A 马鞍山太白楼 1200年间重建16次

采石矶的闻名,自然是和诗仙李白有关。

太白楼原名谪仙楼,在采石矶处。它与湖南的岳阳楼、湖北的黄鹤楼、江西的滕王阁并称“长江三楼一阁”,素有“风月江天贮一楼”之称。

旧志记载,太白楼始建于唐元和年间,因记载过简,不得其详。目前能够确认兴建较早的时间为明正统五年。

是年,工部右侍郎周枕命广济寺僧修惠于寺前建清风亭的同时,在寺前建谪仙楼,将太白像祭祀于楼上。

清康熙元年,太平知府胡季瀛重建,易名为“太白楼”,又将神霄宫旁的李白祠移建于此,形成楼阁合璧的格局。

咸丰年间,毁于战火。现存太白楼系光绪三年兵部右侍郎彭玉麟捐资重建。新中国成立后,几经周折修葺,面貌一新。1956年, 被列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太白楼高十八米,长三十四米,宽十七米,主楼三层。太白楼大门门额上蓝底金书“唐李公青莲祠”,门两侧蹲一对石狮,雕刻精细,形态活泼。进门两壁回廊嵌有清代重建纪事及李白生平碑刻。三楼檐下高悬“太白楼”匾额,字体遒劲,为郭沫若手笔。

据说李白死后的1200多年间,此楼共重建了16次之多。

B 安庆望华楼 陈列革命烈士的血衣和战刀

但凡安庆人,对徐锡麟这个名字和他的故事都不会陌生:1906年,革命党人徐锡麟在安庆刺杀安徽巡抚恩铭,发动武装起义反抗清廷,兵败后被处凌迟极刑,剖腹剜心,血祭恩铭。

在著名的大观亭建成后,在亭东建有更上楼,其楼基高于大观亭,故取此名。

乾隆年间,在已毁的更上楼原址,重建一楼,取“大观善无量,上达阶有基”之意,名上达楼。

1907年,徐锡麟牺牲。次年,清朝命官原藩司冯煦继任安徽巡抚,在原上达楼位置改建为望华楼。冯煦内心景仰徐锡麟烈士,又不敢公开悼念,自撰一联:“来日大难,对此茫茫百端集;英灵不昧,鉴兹蹇蹇匪躬愚”。巧借怀余阙而表心迹,请求谅解愚衷。

数年后,辛亥革命胜利。安徽都督柏文蔚在望华楼设立陈列馆,陈列徐锡麟烈士的血衣、战刀。

孙中山先生为褒扬徐锡麟,专门撰写挽联一副:“丹心一点祭余肉,白骨三年死后香。”望华楼又称徐锡麟纪念楼。

C 安庆谯楼 见证了安徽建省的历史

谯楼本是安庆府署前的望楼。始建于明朝,距今600年有余。

据史料记载,早在元朝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安庆就建有谯楼,后在朱元璋与陈友谅两军交战时被毁。明朝重建。清乾隆年间,原驻南京的安徽布政司, 从南京迁回安庆,并加以扩充.。谯楼又改作省署大门,被认为是安徽省分省自治的标志建筑,见证了安徽建省。谯楼外建坊三楹,屏壁西偏题《薇垣》,左曰《承流》,右曰《宣化》。谯楼门内,东有华阳阁,西有宪书局。咸丰年间毁于兵燹,谯楼独存。

目前保存的双檐楼阁谯楼,是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由安徽布政使吴坤修牵头修建的。吴坤修还题写“白日青天”四字刻石,嵌于楼外门洞之上。

民国年间,谯楼是安庆一中的前身省立第一中学的大门。楼后为成园,有礼岳楼和天柱阁,清静优雅。

民国十一年(1922年),安徽省第一任省长许世英,把谯楼当作自己的办公地点,许调离以后,谯楼又曾作为当时财政厅的所在地。随后谯楼又归迎江寺,在如今的谯楼北墙上还有“阅经楼”的字样。

D 凤阳鼓楼 大量城砖流失于民间

凤阳,朱元璋的故乡,是差一点就成为明朝首都的地方。因而,和明朝开国皇帝有关的遗迹、故事就多了起来。

鼓楼当然也是如此。

它是我国最大的鼓楼。它的结构、方向与其他鼓楼不同,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一般鼓楼大多是南北向,而凤阳鼓楼却是东西向,它与西南六里之外的钟楼,遥遥对峙于中都城中轴线的两侧。 鼓楼由台基和殿楼两部分组成。台基正中间开三个门洞,中门略大,中上方有朱元璋亲书的“万世根本”四个楷书大字。

凤阳鼓楼始建于明洪武八年。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拆中都9门、禁垣及钟楼基座等,取砖新建凤阳府城。此后,中都城的其他建筑或改作他用,或年久失修坍塌。新建的府城,将此楼包在城中。每日人群从楼东、楼南、楼西、花铺廊四条街上,涌向楼前,逐步成为闹市。每日,人群熙熙攘攘,车水马龙。登楼而望,远山近水,尽收眼底。《凤阳县志》绘此为“凤阳八景”图之一,名曰“谯楼归市”。

咸丰三年,楼宇遭兵焚,鼓楼台基仍存。抗日战争期间,日军据守台基,曾在顶面中部砖砌战壕。到新中国成立初期,中都城建筑仅剩皇城。“文化大革命”中,皇城又被拆除三分之二。

建造时,大量的城砖不可能远运,于是征集各地窑师在凤阳境内挖窑烧制。后来,城砖流失于民间砌民房、修厕所、盖猪圈,江苏、上海等地一时皆有中都城砖。

1996年地方政府开始修复基座上谯楼,如今俨然成为了凤阳的标志。

现今的谯楼上,厅堂内陈列的展板图讲述着朱元璋从少年到帝王的故事,还陈列着中都皇城的模型,还有明太祖亲自写下《大明皇陵碑文》,这一传世碑文被史学家称作是最真实记录农民皇帝朱元璋走过的路。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