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革新篇章 符合公众期待
非常道
微声音
设置“救命神器” 开了就近急救的好头
3上一篇 2015年9月1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设置“救命神器” 开了就近急救的好头

□木须虫
 

12日是“世界急救日”,今年的主题是“急救与老龄化人群”。江苏省卫计委相关负责人透露,该省将在政务中心大厅、机场等13个公共场所试点设置AED机(体外自动除颤仪)。AED机可在心脏猝死4分钟内拯救病人。(9月13日《南京日报》)

报道援引了一组统计数据:全世界每年约有350万人死于事故、日常生活中意外或暴力行为。在遇到意外伤害时,自救或救人过程中最宝贵的就是事发最初的4分钟时间,俗称“黄金4分钟”,具备了急救技能的“现场第一目击人”,通过对受害者实施初步急救措施,甚至可以挽救生命。

这组数据既说明了意外的普遍性,也说明了急救对于社会的重要性。而在当下,急救能力的缺失是公共急救体系的短板,一个又一个“不敢救”的个案,都反衬出公众遭遇突发意外,来自于120等救助机构救命的“远水之渴”。尤其是,随着城市规模越来越大,人口越来越密集,因时间与空间等因素,急救效率尴尬的困局更突出。

破除这个困局,需要进一步完善社会急救体系建设,一方面要推动急救资源向公共场所的均衡配置,比如,一些人口密集的重要场所,可以设立急救站,配备常见而简便的急救设备,甚至配备专业或者公益性的急救人员,把急救建在公众身边,使得每个遭遇到意外者,都能够近距离获得有效的急救;另一方面,要引导社会力量加入到急救中来,这个群体越大,需要急救时伸出援手的时间就会越短。

南京在13个重要公共场所试点设置有“救命神器”之称的AED机,并以此为载体招募、培养一批急救志愿者,的确开了个好头。一者社会急救体系得到公共管理机构的重视;二者推动了急救从医疗机构向公共场所的延伸,迈出可喜的一步。南京的做法值得许多城市学习借鉴。不过,完善社会急救体系是一个漫长的周期,需要长期的教育、引导和同步建设,尤其是相对于急救在公共场所的布点和设备配备,急救技能的普及和急救队伍的壮大,显得更关键,这就要求公共机构持之以恒地培育和发展相关的民间公益团体,给予专业培训、技能颁证,有多大的持证急救队伍,决定了能设置多少公共场所急救点,就能使得就近急救离公众越来越近。

 
3上一篇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