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闸蟹赶早 爬上市民餐桌
江淮新能源汽车“布局”武汉
合肥、芜湖GDP超全省1/3
3上一篇 2015年9月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我省“十二五”区域经济 格局变动报告“出炉”
合肥、芜湖GDP超全省1/3

□ 刘能彪 记者 丁林
 

来自省经济信息中心的《“十二五”时期安徽区域经济格局变动分析》显示,“十二五”以来,合肥、芜湖、蚌埠、宿州等市在全省经济中的比重显著上升,转型发展滞后且产业结构较为单一的淮南、马鞍山等市的比重则明显下降。

资源型城市GDP比重下降明显

这份报告将“十二五”期间,根据上升和下降的幅度,将我省16市划分为五个梯队。

合肥和芜湖,为第一梯队,经济总量已超过全省的三分之一,达到35.5%。“十二五”前四年,两市GDP比重持续上升,分别由2010年的23.1%、10.5%提高至2014年的24.5%、11%,两者上升幅度合计达1.9个百分点,其中合肥上升幅度位居全省第一。两市经济总量在全省中的位次始终保持在前两位。

比重明显下降的市(第五梯队),主要有淮南、马鞍山、安庆,3市GDP比重持续下降且幅度较大,已分别由2010年的4.72%、7.41%、7.72%降至2014年的3.75%、6.45%、7.34%。其中,淮南经济转型发展明显滞后于淮北、铜陵等市,经济增长对煤炭的依赖依然较高,亟待寻求转型发展新路径、培育新增长极,逐步摆脱在全省位次下降的窘境。

此外,蚌埠、宿州、宣城和滁州,4市GDP比重稳步小幅上升,处于第二梯队;亳州、黄山、池州,3市GDP比重基本保持稳定,位于第三梯队;淮北、阜阳、六安、铜陵,4市GDP比重下降幅度相对缓慢,位居第四梯队。

建议将蚌芜纳入合肥经济圈

各市经济增长变动直接影响着合肥经济圈、皖江示范区和皖北地区三大区域板块。

在合肥、芜湖、宣城等市带动下,皖江示范区GDP比重逐步提升,2014年GDP占比达65%,比2010年提高0.7个百分点,居三大板块之首。

受淮南、六安2市GDP比重下降拖累,纵然合肥经济地位大幅提升,合肥经济圈比重也仅保持了稳中略升的态势,由2010年的38.5%上升至2014年39%,幅度为0.5个百分点,明显小于皖江示范区。

受淮南经济比重显著下降影响,皖北地区GDP比重持续回落,2014年为27.4%,比2010年回落0.6个百分点。

如何优化全省区域经济格局?报告建议:结合区域格局新变化,进一步扩容合肥经济圈,建议逐步将蚌埠、芜湖等市纳入其中。另外,也要注重培育原有区域经济板块之间的纽带和桥梁,推动区域发展由相对孤立向联动迈进。

 
3上一篇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