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名城风范
2015年9月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江淮名城风范

 

华佗故里,中国药都。亳州。

它,披一身辉煌,从远古走来,穿越了历史的云烟。岁月的长河日夜奔流,水浪的拍打淘尽了古城的秦关汉月、元曲清赋,淘尽了人世恩怨和生活的苦涩酸辛,却淘不尽古城的山光水潋和寻常百姓的哀乐故事。

这里,可以顺涡河两岸,踏老庄故里,寻魏晋风骨,沐三曹遗风,览华夏医祖。

所以,当你行走在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时,会自然而然地慢慢放轻脚步。它的每一寸土地都是一页厚重的历史,每一页都含蓄而深刻地记录了那些最初的传奇。

历史积淀产生出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底蕴孕育出独特的人文景观。

因而,康美药业,选择亳州作为全新的起点,是有它的道理的。

从2010年4月,康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进驻亳州中药材专业市场,到2010年9月投资20亿元建设康美(亳州)华佗国际中药城,并于2013年11月24日成功搬迁。再到2015年,亳州新天地商博城重新出发……

康美(亳州)华佗国际中药城商业有限公司,在这片古老而神秘的江淮土地上,缔造了一个又一个传奇。

历史 “药圃”缔造药都

自东汉末年神医华佗开辟第一块“药圃”之始,勤劳智慧的亳州人依华佗之灵气,靠土地之肥沃,借交通之便利,种植、经营中药材之风日益繁盛,经久不衰,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

在中国《药典》上冠以“亳”字的就有“亳芍”、“亳菊”、“亳桑皮”、“亳花粉”四种;其中亳芍、亳菊被列入安徽四大名药,亳产白芍产量占全国总量的75%。

自汉代以后,亳州已广为种植中草药,且历久不衰,明中期的常规品种有30多种,清代发展到50多种,以白芍、菊花为最,清代诗人刘开写道:“小黄城外芍药花,十里五里生朝霞,花前花后皆人家,家家种药如桑麻。”

清末,亳州已经成了药商云集,药栈林立,药号巨头密布,经销中药材两千多种的重要“药都”。

市场 跨越发展见证繁华

清末民初到解放以前,亳州的药材交易主要集中在老城区花子街、小花子街、里仁街一带。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亳州的中药材交易市场开始逐渐活跃,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操旧业。那时药材市场开始集中在三条街:谯陵路(大洋桥附近为当时的药材公司)、西关(现在的城门楼华佗像以西至涡阳路)、古泉路。

1984年,工商部门对药材交易资源进行整合,在当时的东关附近成立了药材贸易市场,即现在的工业品批发市场,并在其东面开辟了药材一条街,全部采取前店后仓的形式建造。

随着药交会的举办,中药材市场交易越来越红火,从业人数不断增加,外地药商大量涌入,交易额持续攀升。很快,药材街也显得小了。于是,老市场应运而生。

1995年,亳州建成当时国内规模最大、功能完善、设施齐全、档次最高的中国(亳州)中药材交易中心,“大药行”搬迁到如今的火车站附近,并于1996年开始正式营业,成就了亳州国家级专业交易市场,也就是如今的老市场。

进驻 呈现中药材专业市场新面貌

正是亳州有这样悠久的“药都”历史,因此, 2010年4月,康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正式进驻亳州中药材专业市场。

而当年的第一个大手笔,就是收购当时全国最大的中药材专业市场--中国(亳州)中药材交易中心。

该市场成立于1994年,占地387亩,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

接手后,康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首先规范市场摊位的陈列摆设,引导药商经营习惯,提升药商经营理念;并在市场内部推行“统一标价签、统一工服工牌、统一药材包装”工作,做到了“三统一管理”,为中药材规范化的“分区分类五统一”管理奠定基础。

此外,为提高诚信守法的经营意识,每周分批组织药商进行药品管理法和中药材基本鉴别培训, 培训总人数四万多人次,总计发出《药商培训手册》两万本,提高了药商对《药品管理法》的了解和辨别真伪药材的能力,使药商中药材经营的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

应该说,康美的进驻,为中国(亳州)中药材交易中心带来了新的可喜变化。截至2012年,每天上市品种达2600余种,日上市量6000多吨,日客流量4-5万人,中药行、栈、店、铺2000余家,中药材年成交额200多亿元人民币,市场从业药商达3万多人。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