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追忆 当年战场硝烟
2015年8月1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老兵追忆 当年战场硝烟
刺刀戳中大腿死里逃生怎敢忘记
安庆棋盘岭抗日伏击战遗址
穿着八路军军服的徐可鑫老人
方小红/摄
 

抗战老兵徐可鑫:被围困三天三夜后胜利突围

望江县86岁的抗日老兵徐可鑫,14岁参加八路军,成为中队里最年轻的抗日战士。如今,他仍然保留着当年的那套八路军服,再次穿起这身军服,当年抗击日本鬼子的往事历历在目。

14岁穿上八路军服保存至今

1930年2月,徐可鑫出生在山东一个农民的家庭,家境贫寒,因为得罪富人子弟,不得不逃离家乡,几经辗转到达济宁,靠打零工谋生。1944年2月,徐可鑫参加了八路军,分在城南60里的鲁桥村第八区中队,“我开始在中队部当通讯员,第一次穿上八路军军服,虽然我当时不到15岁,但是我个头高,显得很威武神气。”说到动情处,徐老抚摸着保存了几十年的抗日军装自豪地说:“这是我享受离休待遇的见证”。

每到一地,他都把心爱的八路军服带在身边,每年都要翻晒一次。并叮嘱儿子,将来自己去世以后,这套军服也要保存好,代代相传。

1945年8月,日本鬼子投降后,徐可鑫被编入山东野战军第八师野战一所工作,后调到军区直属所从事护理工作,1954年安徽发生水灾,国家成立医疗队支援灾区,山东组成74人的医疗队南下。徐老原在青阳县工作,1957年调望江,一直在血防部门工作到离休。

攻打20多天拿下敌人据点

回忆起抗击日军的点点滴滴,86岁的徐老仍然难掩激动。

“参军不久,部队派我和另外两位同志去沂蒙山根据地鲁南干校学习,尽管条件艰苦,但课程紧凑,三个月结业。1945年春,我被分到鲁南军区特务营4连担任卫生员,在司令员张光中和政委王麓水的领导下,进驻双山头开展大生产,实行自供自给。不久日本鬼子在山东进行大扫荡,对滕县狂轰滥炸,烧杀抢掠,我部4连100多人奉命进驻双山县进行反扫荡,坚壁清野,为掩护群众撤到山里,被鬼子和伪军包围在山里三天三夜,饿了就挖野菜充饥,渴了就喝山上小溪里面的水,顽强抵抗着日伪军的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张光中司令员得知情况后,立即调军区教导团的两个连前来救援,我们里应外合把敌人的防线撕开了一个缺口,才胜利突围。”忆起往事,徐老想起牺牲的战友,声音哽咽……

“反扫荡后我部又端掉敌人一个据点。当时蒋沟岩驻着日本兵一个小队,加上国民党顽固派四大队的顽军,他们挖壕沟,架设铁丝网和建造夹皮墙、碉堡、暗堡,工事非常坚固,我们特务营攻打了20多天,在这次战斗中,我因为上前沿阵地救护受伤的战友,背部被鬼子手榴弹爆炸的弹片击中,但我坚持轻伤不下火线,同战友们一道把这个据点拿了下来,消灭了鬼子一个小队,伪军50多人。”想起当年炮火连天的岁月,徐老感慨万分。

常俊亭:女扮男装行军作战

星报讯(祝鸿霞 星级记者 俞宝强) 常俊亭(1918~1939),女,安徽宿县城关镇人,1938年入党。常俊亭自幼聪明好学,12岁考入宿城毓秀女中。1936年,常俊亭从凤阳师范学校毕业后,到江苏南京八卦洲小学任教。她一面教书,一面宣传抗日救国,逐步成长为有志于拯救国家民族的进步青年。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常俊亭返回家乡,参加了宿县抗日动员委员会组织的教育人员战时后方服务团。她充分发挥自己绘画、歌咏、演剧方面的才能,积极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1938年春,她随宣传队到宿县湖沟、任桥一带慰问前线驻军。5月,宿县沦陷。7月,她参加了宿东人民自卫队(后编入宿东抗日游击队)。她剃光头发,女扮男装,同男战士一起行军作战,为伤员擦洗包扎,教战士识字、唱歌。

1939年5月,苏鲁豫特委改为苏鲁豫区党委,并建立了湖边地委。常俊亭被调任湖边地委任妇女部长,她举办妇女识字班,组织妇女为部队碾米、做军鞋,培养妇女干部,亲自编教材、讲课,为边区《团结报》撰写稿件。在她和战友们的努力下,湖边地区的妇女成为一支重要的抗战后勤力量。

1939年7月,常俊亭被诬陷为“托派”,遭到逮捕,后在山东鱼台县谷亭镇遇害。不久,中共中央派罗荣桓亲临湖边地区纠正这一事件,并为常俊亭平反昭雪。

抗战老兵韩永春:陈毅元帅的革命情怀影响我一生

今年87岁高龄的韩永春,曾是陈毅元帅的警卫,在炮火与硝烟中,多次死里逃生。近日,记者赶赴安庆,聆听他讲述了那段峥嵘岁月……

南征北战多次负伤

1943年,25岁的韩永春加入了新四军,当时抗日战争已经进入白热化。据韩老回忆,一开始他是当警卫员,期间受过3次伤。

“都是在跟首长勘察地形时被炮弹打的,后来我又曾两次被炮弹片从后背击中,身负重伤。一年夏天在灵璧大山集的战斗中,我脚部被敌炮弹片击中,至今,弹片还留在我的身体里。”韩永春回忆说。

在那之后,韩永春又一次脚被炮弹炸伤,一次被子弹击穿左后脚跟,还有一次眼部受重伤,被转到后方医院,由于眼球受伤严重,加上当时条件有限,不得已,右眼球被迫摘除,后来装上了“义眼”。

跟随陈毅元帅 学习革命道理

韩永春曾在陈毅司令身边工作一年多时间。回忆起陈司令,韩老打开了思绪:“他不摆架子,对下级特别关心爱护。有天我正在值班打扫卫生,陈司令看见我,就问:‘小鬼,你是从哪里调来的?’ 回答说:‘是从九纵来的。’在讲话时我从地上拾到了一张纸条,因不识字就递交司令,首长一看说:‘这很重要,你很老实。’从那次以后,我就被调到司令部,负责陈毅司令的衣食住行和安全警卫。”

在司令部的日子里,陈毅对韩永春像对孩子一样关爱,韩永春对陈毅也有着对父亲般的敬畏。后来韩永春生病住院,从此离开陈毅元帅。

身负重伤 “阎王殿”里走一回

1948年,韩永春已经是团通讯排排长。在一次战斗中,韩永春的锁骨被炸断,流血过多,被立即送野战医院。当时医院认为没救了,就用裹尸布将韩永春裹起来。就在准备下葬时,陈团长跑过来把韩永春从棺材里抬出来,放在地上,陈团长俯下身子,在韩永春的胸口上静静听了好长时间,他突然兴奋起来说,还有呼吸,很微弱,快抢救。医生立即给韩永春实施再抢救,不断打强心针,两个小时后,韩永春终于哼出了声。陈团长和战友们欢呼起来:活过来了!随后陈团长又对医生交代:“这人交给你了,再出问题我就毙了你。”

抗战老兵余孝生:拼刺刀时被戳中大腿死里逃生

宿松县的余孝生现年93岁,1941年,抗日战争进入到最艰难时期,19岁的余孝生加入了抗日队伍。 8月12日,记者走进宿松县人民医院,看望余孝生老人,聆听他讲述了抗日战争期间的故事,感受那段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

黄梅突围拼刺刀死里逃生

1942年春夏之交,新四军五师二旅转战至安徽无为县境内。一天晌午,他们与日军交火。“当时我就想,保护首长安全是第一要务和首要责任。”余老回忆说,当年他是警卫连的战士,警卫连边打边向山上撤退,敌人的炮弹和子弹像流星般飞过来,一颗子弹正巧打在他右手上,鲜血流淌在枪上和衣服上。“你看,这就是当年中弹时留下的伤疤。”余孝生指着右手对记者说。

1943年秋,新四军五师转战到皖、鄂、赣三省交界处。9月28日,警卫班随旅部从湖北省蕲春县行至邻近的黄梅县。夜里10点钟前后,村庄遭到突袭,刹时枪声四起。 “有情况、马上转移!”余孝生和几名战友立即守住大院门,掩护首长从后门转移。大批日本兵往院子里冲,身边的战友一个个中弹倒下。关键时刻,余孝生甩出几颗手榴弹,暂时拖住了鬼子的进攻。手榴弹用完后,只能肉搏。一个日本兵的刺刀捅进了他的大腿内侧,鲜血涌流,染红了衣衫,他倒在地上晕了过去。

忽然“啪!啪!啪!”几声枪响,距余孝生不远的几个鬼子应声倒下,原来是回来接应的战友及时赶到,把倒在血泊中的余孝生救起,最终冲出了鬼子的包围圈。

潜山侦查勇救年轻女子

1944年年底,国内外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正面战场上日军节节溃败。新四军五师二旅在安庆、桐城、怀宁、岳西、潜山一带打击日寇。时值年关,余孝生和另一名战士到梅城(现潜山县)侦察敌情。途经余井时,发现两个日本兵正调戏一个年轻女子。

“我当时很气愤,一个箭步冲上去,大喊一声‘不许动’。日本兵慌忙转过身来,张牙舞爪冲向我,我一枪一个,直接将他们击毙。”回忆当时场景,余老显得很激动,“当时得救的姑娘一下子跪在地上,连声道谢,我扶起她说:‘不要怕,我们是新四军’。”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