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婚
暑假车水抗旱记
母爱
难忘奶奶的烧茄子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5年8月1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暑假车水抗旱记

 

家乡坐落在皖南丘陵山区,全村130多亩水田几乎都或卧山洼或躺于山冈,灌溉的水源主要是散落于田头或田畈的山塘,蓄水量并不理想。1986年夏天,从6月底到9月初,几乎没有下雨,130多亩早稻的最后一次灌浆用水都是从山塘提取的。然而,即便遇到这样的年景,老乡们也创造条件栽种晚稻,能够提水的工具都派上用场。我父母不甘人后的重要原因就是家里有水车(全村仅三部)。于是,每次收拾一块早稻田,紧接着就是车水翻耕。

我家的水车虽然也是“龙骨水车”,但不同于脚踏水车,车水完全靠两人用手拉和推,是电动水泵、抽水机等问世前最先进的灌溉工具。水车的顶部稍微向上倾斜45度制作成一个高约一尺半的架子。架上有一个类似电风扇扇页的轮轴,两边各伸出一个长约六七寸的小柄,再用一个一米多长的拐木套住小柄,两人“一拉一送”用力,轮轴转动起来,便带动槽内板叶刮水上行。其实,家乡的水车跟广东等地的早年流行的“手摇拔车”几乎一致。

别看南宋词人陆游夸“龙骨水车”是“龙骨车鸣水入塘,雨来犹可望丰穰。”可到我亲自上阵操作,方知车水的学问大得去了。首先,水车的位置要摆好。无论是抽塘水还是提溪水,尽量斜放;其次,用力要均横、配合要默契。第一次车水,跟大哥搭档。大哥很会车水。他传授要点后,我就赤膊上阵。可当我第一次握着水车拐木往上用力拉时,分明感觉那根拐木不仅非常重、而且特别不听话:3分钟内几次差点跌倒。由于我的“不配合”,大哥也感到了压力。

稍作休息后,大哥再次指导:“我往前推、你就向后拉,并始终保持着平衡用力的状态。”按照大哥所示,我又站到水车前。大概苦苦支撑了半小时,我感到左胳膊又酸又疼、腿也不停地打晃,上衣就像从水里捞出似的找不到一块干的,而大哥除了额头上有细细汗珠,全身干干净净的。迫不得已,大哥再次示范车水动作要领。第三次走近水车,我也学大哥的样子,站成丁字状、正面对着水车,身体随着握拐木的手运动,左手累了换成右手。几分钟后,我果然找到了感觉:原来车水不仅要用力,而且还要用得巧,这样既不会扭腰、又不吃累,渐渐和大哥的配合默契起来。重要的是,车水这项体力劳动还是很棒的体育锻炼,堪比练臂力的吊环、杠铃等及其他练腿力、柔力的项目。

车水不仅使我知晓了这种灌溉工具的悠久历史(东汉时期发明),也让我明白“配合、协调、均横”等对做好任何工作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重要的是锻炼了身体、体会了农民的艰辛和不尊重科学的后果。

 
3上一篇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