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银行合肥分行成立五周年
老年人晚年生活 最怕成家庭累赘
3上一篇 2015年8月1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老年人晚年生活 最怕成家庭累赘

 

□ 孙志敏 实习生 郭瑞瑞 记者 邵华 文/图

老龄化社会逐步到来,安徽老人靠什么养老?老年生活过得怎么样?关于养老,每个家庭又有着怎样的酸甜苦辣故事?近日,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记者走访了省内多个家庭及养老院,了解不同养老模式下老人们的晚年生活。记者调查发现,老年人大多最怕成为家庭累赘。

A

他们需要的 不仅是一张床位

近日,记者以义工的名义来到合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敬老院,在二楼靠东的房间里,记者见到了76岁的五保户卢大爷。他正坐在整洁的房间里戴着老花镜清点自己为数不多的积蓄。见有人来,他很开心:“孩子,你是来当义工的大学生吧?”

卢大爷放下手里的活计,拉开了床头柜,从里面拿出了面包、酸奶,热情地塞到记者手里:“吃吧吃吧,这些都是孩子们带给我的。”“您自己的孩子?”他连忙摆摆手:“不是不是,都是来看望我的大学生志愿者,他们都是我的孩子。”

卢大爷介绍,在敬老院里,吃住都不要钱,还有专人负责打扫卫生、做饭。“每天吃过饭就闲下来了,除了四处遛遛逛逛,什么事都没有。”卢大爷表示,平常也会有高校的学生志愿者拎着礼品来慰问,“都还是学生,哪里有钱给我们买东西。你们常回来看看,陪我们聊聊天,我们就很满足了。”他笑着说。

B

“人老了, 就变成了孩子”

章志英今年38岁,家住宿州市灵璧县黄湾镇的一个小村庄里。她是一位9岁男孩的妈妈,也是一位85岁老人的女儿。

见到她时,她正在蚌埠市一家肿瘤医院内陪护85岁的老母亲看病。“喉咙上长了个瘤子。”她说。实际上,她的母亲得了食道癌,而且是晚期。“年初检查出来的。医生说,年龄太大了,做手术有风险。”她声音低沉。

章志英有点疲惫。她已经在医院里陪护了20多天。连日来,她不仅要照顾重病行动不便的母亲,还要忍受医院里难闻的气味,不便的生活环境,以及母亲逐渐暴增的脾气。“以前挺好说话,挺温和的,现在越来越难伺候了。”她悄声说。

章志英家有7个兄弟姐妹。她排行第六,下面还有一个弟弟。老太太生病之前,一直一个人住在老家。“以前我们把她接到自己家,她总感觉不舒服,往往过不了几天就要回老房子,可能是习惯了。”她说。

章志英的其他几个兄弟姐妹都住在县城。她是离母亲最近的一个人。“我妈就住在隔壁的村子,离我家只有二里地。平时我有空就去看看她,大概十天半个月一次吧,家里也忙。”她说。

“虽然我花费了很大的时间精力去照顾老母亲,但我们两人在一起彼此都没有好心情。”“我买的饭她不愿吃。我给她倒水,不是凉了就是烫了。我要是稍微顶嘴,她就寻死觅活,抱怨我们不孝顺。”章志英很无奈:“我觉得特别累,我很想做个孝顺的好女儿,但就是没法让彼此满意。”章志英感慨:“人老了就变成小孩子了。”

再过十来天,章志英就要回家了。“我姐过来接班,我得回家歇歇。”她说:“在这里白天黑夜的睡不好,生活条件也有限,大夏天连个洗澡的地方都没有。”她说,更重要的是,她已经一个月没见自己的孩子了。“不知道家里什么样呢,孩子爸爸连饭都不会做。”她很担心。

C

儿女应该 有自己的生活

合肥市常青街道敬老院位于合肥市包河区桐城南路附近。几年前,经过重修后,敬老院的硬件设施提升了很多。崭新的小楼,有厨房、餐厅、淋浴室等。目前,该敬老院只有三名老人,两位工作人员。

今年86岁的白大爷已经在这所敬老院生活了五个年头。记者见到他时,老人正拿着报纸在走廊散步。据了解,老人退休前是安徽省某研究院的总工程师,副院长。尽管满头白发,年事已高,但白大爷依然精神很好,心态乐观。

白大爷介绍,自己有两个女儿,都在外地上班,事业上都很成功。几年前,老伴病逝后,白大爷就搬到敬老院生活。老人介绍,刚开始女儿要求自己搬过去和她们一起住,但老人不同意,想要住进敬老院,最初的时候女儿还强烈反对,后来抵不过老人坚持,慢慢就同意了。

“在这里有吃有喝,每餐几个菜,生活不错。”老人笑着说:“我现在比以前还要胖。”女儿们的事业都很成功,平时都很忙,我不想成为她们的累赘,年轻人应该有自己的生活,况且两代人之间生活习惯不同,住在一起总有一些不协调的地方。

D

七旬老人 捡破烂贴补儿女

在省城望江路与桐城路交口,安徽省立儿童医院附近,71岁的乔奶奶冒着酷暑在街头拾荒超过一个月。正午白花花的太阳晃得人眼花,老人在一个又一个垃圾桶边穿梭。废纸、塑料瓶子等都是她眼中的宝贝。

乔奶奶来自安徽寿县,她有一个12岁的聋哑小孙女。孩子爸妈都在打工没人照顾,因此老人就扛起了照顾孙女的重任。“孙女今年12岁了,在我们县城聋哑学校读书。再过一个月孙女就要开学了。”平时,老人就在学校附近租个十来平方米的小房子陪读。每到暑假,她就到省城投奔在此打工的老伴。

乔奶奶的老伴,74岁的孙大爷在儿童医院附近路段做清洁工。“他在这扫大街十三四年了,每天凌晨三点多就起床工作,晚上十点多才回家,只有中午的时候能歇会儿。”她叹了口气继续说:“一天五十多块钱吧,每个月一千多。除去三四百块钱的房租,再去掉水电费、柴米油盐,一个月基本没剩余了。”

记者问:“为什么不回老家养老呢?”乔奶奶显得很伤心:“家在农村,就一亩多田,整不了钱。在这边打工还可以补贴点家用。”乔奶奶家有四个儿女,经济条件都不是很好。“一个女儿在合肥打工;一个儿子在工地打零工,收入不稳定;还有一个在家里种地。”乔奶奶很伤感:“孩子们家庭条件不好,他们从来不给我们老两口生活费,我们也不指望依靠他们。”

现在,老人每天早上六点钟起床干活儿,晚上五六点钟回去做饭。“我和老伴身体还好。在这里干一天是一天,什么时候干不动了就不干了。”她说。

 
3上一篇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