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插播广告 无异于赶走观众
还有多少“夺命雕像”潜伏在身边?
非常道
“无妈乡” 需要的不仅是爱情
微声音
“血头”吸血 源于制度“缺血”
3上一篇 2015年8月1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血头”吸血 源于制度“缺血”

□汪昌莲
 

职业中介是帮人介绍工作的,很难想象它会与非法卖血搅和在一起。可是对于一些新生代农民工来说,他们在找工作时,一不小心真的就会被拉到临时“献血”的队伍中,而且还会获得500元报酬。日前,记者亲身体验了一回此类“献血”的全过程。这个过程可以称为“打血工”,即临时通过中介来变相“卖血”。(8月9日《现代快报》)

一边是各大医院在喊“血荒”,患者及家属等血动手术心里发慌;一边却是那些被称作“血头”的生意人,在“血荒”与“心慌”之间使尽浑身解数,“开荒”取血敛财。然而,经过“血头”之手“加工”后的血,成了“天价血”,更有可能是“问题血”,最终受到伤害的,无一例外的是贫困的有偿献血者,以及为输血付出惨重经济和健康代价的患者。

首先,“血头”吸血,源于临床“缺血”。除了临床血液需求的快速增长、无偿献血基础薄弱,导致非法买卖血液现象屡禁不止的原因,还有医疗资源集中的地区,血液供应紧张情况不易缓解。这从某种意义上讲,就为“血头”吸血,提供了温床。

同时,“血头”吸血,源于制度“缺血”。不可否认,供血、采血与输血之间,隐藏着太大的利益空间,引得各方既得利益强夺豪取,而所谓的“血头”,只不过是利益集团雇佣的一个“打血工”罢了。特别是,当涉血机构充当起吸血的“内鬼”时,血液管理制度,岂止是存在漏洞,可以说是形同虚设。

无论是需血的买方,还是有偿献血的卖方,无不表现出对于血液买卖交易的急迫性,以至于“血头”得以吸制度的“血”,坐收渔翁之利。因此,相关部门亟需建立、完善有关法律法规,从源头上解决、规范血液市场的需求问题,从加大打击力度上增加卖血者的违法成本,可谓势在必行。

 
3上一篇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