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书,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徽州过往
下一篇4 2015年8月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文书,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徽州过往

 

末代秀才、徽商詹鸣铎撰写的自传小说《我之小史》,是由徽学专家王振忠整理出版的。对于这本迄今为止首次发现的徽商自述纪实文本,业内人认为其文化意义、学术价值均极珍贵。

王振忠介绍道,《我之小史》从清光绪九年(1883年)起至民国十四年(1925年),作者以自叙家世商道为主线,铺展时代背景,折射社会风云,使得当时一批社会贤达、政治幕僚也有血有肉、跃然纸上。

其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它的纪实性兼具文学性。书中对于徽商世家的家庭生活、伦理习俗、经商之道、地方制度、徽州文化和杭州、上海等地当时状况,以及科举考试、辛亥革命、洋人来华等社会剧变,都作了如实的反映。

王振忠说,这些 “历史重现”,对于“徽学”乃至明清以来社会文化史研究,价值巨大。

徽州家家户户都有商人书和商业书

徽州文书是指残留在徽州当地,或者是由徽州人手写的所有的史料。除了狭义的契约文书之外,还包括诉讼、案卷、账簿、杂抄、日志等。

王振忠在投影仪上展示了一些徽州契约文书,如卖身契,不仅有十九世纪末期和二十世纪中叶的卖身契,甚至还有胡适先生一家人分家的契约书。徽州人分家讲究“均分”,把家产平均分成数份,在祖先的灵前抓阄决定每个人的赢得的份额,因此分家的契约书亦称为“阄书”。

在徽州文书中,王振忠认为家族文书是很重要的部分,而上世纪八十年代比较成规模的徽州文书的发现,是歙县芳坑江氏茶商的史料。当时的江氏,自明代起就开始外出经商,到了清代,这个家族长年贩茶入粤,转销外洋。其家族成员先后十数世、长达400余年皆在商海沉浮,是个典型的徽商家族。他们特别注意将经商心得撰述成文,并保存与贸易相关的各类契约文书。江氏徽商文书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具规模的家族文书,遗留下数百本账簿,数千封商业信函和札记、竹枝词和其他实物。

王振忠介绍,明清时期,徽州很多家庭都会制作徽墨。在虹关墨商家族留下了大量的文书,这里面还有一份分家书。里面提到“书墨店、作坊、器具”以及“汉口、陕西、老河口各店生意,四川烟房”,说明徽商不仅经营范围广,而且所销地域广。

对于商人书与商业书,王振忠也分别作了阐述。商人书主要是讲经商的规范,商人的道德修养。商业书是指具体经商时候的操作,什么才是盐业、茶业、典当等具体的规范,甚至是当地的交通状况、物产资源的状况。徽州基本是人人经商的状况,所以家家户户都有商人书和商业书。

徽商经营中各种繁杂的理念和规矩就包含在了商人书和商业书之中。比如商业书《墨业准绳》,制定了墨业经营章程,对墨店业务、赢亏核算、商业规范,墨业中人的聘请、辞退、伙食和工资待遇,徽墨的原配料、制墨工艺、制墨设备等,都有极为严格的规定。

〉〉〉现场

契约精神是今天的商人最需要学习的

问:王教授您是福建人,那么是什么样的契机让您研究了徽文化,徽州文化有什么地方吸引了您?

答:徽州文化博大精深,历史遗迹以及遗留下来的典籍都特别的多,徽州文书的内容非常翔实,任何一个历史学者,对于新史料的出现都会迫不及待地想去了解,对于历史的真相有不懈的追求。我每年都有非常多的机会去徽州,把它当做我的第二故乡。

问:处在大山里的徽州人为什么能走出大山去经商,名扬全国,达到那么辉煌的时期?

答:虽然徽州处在万山之中,但是从地理位置来看,徽州其实是封而不闭,不仅有陆路可以通往山外,更有新安江水道。南宋时期,定都杭州,徽州的土特产更是可以经过水运到长江三角洲,到了明清时期,徽州已经有了稳定的经济,有茶商,盐商,木材商等。

问:在明清时期,徽商对中国的经济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我们常说,闭关锁国三大商,其中有一商就是盐商。徽州的盐商资金是十分雄厚的。有一个说法就是他们控制着当时中国的金融。但是在封建时期,经济的发展是受到政治制约的,在官府的掌控之下,政策会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的盛衰。

问:明清徽商给了我们现在的商业发展哪些宝贵的遗产,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地方?

答:他们贾而好儒,使得徽商团体保持较高的文化水平,也对文化的继承有重要贡献。借鉴的主要是徽商的经营之道,他们的儒家思想以及诚信经营的理念,他们非常有契约精神,是我们今天的商人最需要去学习的。

〉〉〉对话

〉〉〉故事

王振忠说了两个关于徽州文书的故事,并予以解读。

明清时期,甲地一女子嫁给乙地一男子为妻,有一天,女儿回娘家省亲,住了一段时间之后回家去了,临走的时候,向母亲讨要了一些菜籽回家种菜,母亲顺手就将一张地契包了菜籽给了女儿。女儿回到家就将包菜籽的纸包给了丈夫,丈夫打开一看,竟然是张地契,就把他偷偷藏起来。

后来,丈夫听风水先生说有一块地风水非常好,如果谁家有人去世后葬在这里,以后一定大富大贵。丈夫发现那里正是地契所在之地,他就暗暗记在心里。不久他的父亲去世了,就把他的棺材抬到那块地上安葬。娘家一看就不同意了,两家就打起了官司,县官老爷就说空口无凭,各自拿出证据来,女婿就拿出地契作为证据。从此,他们就发达起来了,后代甚至有做上大官的。

——虽然这个故事有太多破绽,但是在徽州地区广为流传,人们也深信不疑,这个故事主要告诉我们地契,也就是契约文书对于家族的重要性,所以徽州人都会很好地保管好自己的契约。

安徽省博物馆有一位专家叫石谷风,他讲述了在徽州的一个见闻:

记得在黟县的一个山村,有一家藏书楼,我去的时候,见到人在楼上,不见可供上下的楼梯,原来老人上去以后,便将浮梯往上一提。媳妇送饭的时候,他便将竹篮用绳子吊下来,再将饭菜吊上去,就连媳妇也不能去楼上。我到他家的时候,他了解到我的身份,破例让我上楼,只见全是一柜柜的书,还有很多的珍贵抜本。因为老人深爱着这些书,我没有跟他商量说让给博物馆收藏。当我再一次来到这里,竟然找不到那所老房子,那里只有一片桑田,对面还有一面没有倒塌的墙。经过打听才知道我所站的位置就是当年老人的家,文革时期,他的藏书全部被搬到空旷的地区焚烧,一直烧了几天几晚,老人眼巴巴地看着,书还没有烧完就一命呜呼了。我再看对面那堵不倒的墙,心里一片感慨。

——徽州文书历史悠久,数量庞大,但是在文革时期遭到了彻底性的毁灭。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