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劳动教育家长不能缺席
“医疗夜市”贵在坚持
“撕衣大战”撕破的何止是衣衫
下一篇4 2015年8月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加强劳动教育家长不能缺席

 

日前,教育部联合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负责人就有关问题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当前,由于各种原因,中小学生劳动机会减少、劳动意识缺乏,出现了一些学生不会劳动、轻视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今日本报17版)

面对当下中小学生普遍存在的劳动观念淡薄、不珍惜劳动成果等的素质教育短板,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在笔者看来,由于导致孩子们不劳而获思想蔓延的成因,并非只有学校教育缺失的一个方面,家长的教育引导之责同样不可或缺。

尽管劳动作为人类安身立命必备本领,其功能认知早已成为社会共识。但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许多家长却常常自觉不自觉地陷入某种教育误区。比如,由过度溺爱导致的越俎代庖行为;以成年人的视角怀疑孩子的劳动能力,从而衍生出太多的不放心和不放手;受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而形成的“学习是任务,劳动是不务正业”的观念扭曲等等。

众所周知,“劳动”有别于其他教育课程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孩子们对劳动本领的获得和兴趣爱好的培养,不是来自老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的传道授业,而是需要其通过亲力亲为地操作去感知和体悟,尤其是要在包括家庭在内的社会大课堂的活生生实践中,逐渐培育劳动情感和劳动习惯。而在一些不明智家长的家庭教育中,孩子们却难得有这种劳动机会。

在实际的家教中,大量的越俎代庖,更是对孩子劳动观念的培养不无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君不见,家长送孩子上学的途中,替学生代劳背书包的有之;爷爷、奶奶亲自操起扫帚替孙辈打扫教室卫生的有之。如此一来,孩子们的劳动创意和乐趣没了。

让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劳动审美观,养就其勤俭节约、踏实肯干、意志坚定、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需要学校全面贯彻落实教育主管部门的《意见》要求,但务必要得到众多家长的深刻理解与积极配合,只有学校与家庭教育的相向而行,才会有事半功倍的劳动教育成效。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儿童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和谐的、全面的发展。”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