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名老中医张道宗教你养生保健冬病夏治 针药并用强身
每天站够3小时 坚持一年相当于 跑10个马拉松
夏季洗澡“三不宜”
下一篇4 2015年7月1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国家级名老中医张道宗教你养生保健冬病夏治 针药并用强身

 

□ 杨波 胡田田 记者 李皖婷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张道宗教授是国家级名老中医,从医五十余载,长期致力于中医针灸临床研究,提出了享誉海内外的“通督调神针刺法”和“四时皆有土”学术思想。在采访中,张道宗将“四时皆有土”学术思想的养生观归纳为四点:以脾胃为核心,与四脏、四时相关;突出湿邪在四时转换中的重要作用;善于运用健脾化湿法;从季节特点、饮食、起居、运动、情志、药膳等方面进行养生保健,以达到未病先防,强身健体的目的。

重视脾土,善用化湿

张道宗认为四时中“土”所对应的季节,为春、夏、秋、冬更替之际,表现出以各个主节气为主,夹杂“湿气”的特性。四季经过量的积累和“土”的过渡才能完成节气的转变,所以称之为“四时皆有土”。

“因此,在临床调养春、夏、秋、冬四时病时,都要注重对脾土的调节和湿邪的治疗,则收效更佳。”张道宗举例说,春季多风湿,治疗时祛风不能忽视利湿;夏季多暑湿,在除湿热之时要重视清湿;秋季燥邪为多,但在润燥中也要适当理湿;冬季多寒湿,在祛寒的同时也要除湿。

同样在治疗各脏器病变时,也要注意对“土”的调理。如肺有疾须“培土生金”,肝有疾要知“知肝之病当先实脾”,肾有疾可“以土治水”,等等。总之在防病过程中切不可忘记对土——脾胃后天之本的调养,也就是说在治他病同时仍要兼顾健脾利湿之法。

春夏养阳,首顾心脾

张道宗认为,夏季养生重在阴阳平衡,这个平衡又是动态的、相对的、变化的,正如中医常说的“春夏养阳”。因为夏季的阳气旺盛且易外越,故凡有损于阳气的生活习惯都应该避免。

根据“四时皆有土”养生观,夏季养生的重点在于养心健脾,在于精神调摄,保持愉悦而稳定的情绪,勿要大悲大喜,以免以热助热,火上加油。养神也很重要,这是因为神气充足则人体的机能旺盛而协调,神气涣散则产生病象。七情过激皆可伤心,也直接伤及内脏,影响脏腑气机,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夏季是湿热多雨的季节,从中医学角度来讲,湿和热都是导致人体发病的六邪之一,“湿气通于脾”,因此饮食调养、起居调摄、运动锻炼等都应以化湿健脾顾护心脾为首。

脾胃虚弱的人在夏季,更应及时调理好饮食,营养清淡充足又不增加脾胃负担,建议少食多餐,适当的服用一些化湿之品。

顺应时节,饮食调养

夏季人应晚睡早起,顺应自然,保养阳气。因为夏天太阳升得早,清晨空气清鲜,早起后到室外参加一些活动,对增强体质颇有益处。

同时,夏季人体处于心火旺,肺气衰的时节,容易耗气伤津,引发头昏脑涨、失眠心悸、食欲不振和乏力等症状,需要及时补充水分。当进入盛夏时节,气温高且湿气大,闷热难耐而大汗频出,使人口渴,此时需注意不可在饭前大量饮水,更不能喝大量冷饮,反之,则极易损伤脾胃,导致慢性脾胃疾病。张道宗根据多年的临床实践认为,在这个季节人体最易产生内火,即人体气血、阴阳、脏腑失衡而出现的内热诸疾。为此他创立了一个方子,无论是心火、胃火、实火、肝火、气郁均可使用。

记者讨来了这个方子,您可一定要记好了:白菊花、川贝母(捣碎成末)、陈皮、茯苓、莲子、荷叶水煎服或用代茶饮,效果显著。

冬病夏治,针药并用

夏季气温高,为人体阳气最为充盛之时,体表经络的气血旺盛,根据《内经》中“春夏养阳”的原则,是治疗一些寒性病症的有利契机。

“冬病夏治”作为中医学治未病中的特色疗法,是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其方法有针刺、艾灸、理疗、敷贴、按摩以及内服温养阳气的中药和食物等。

“对于颈椎病、面瘫,我主张仅以针灸足矣;而对咳嗽、哮喘、荨麻疹、肾炎等多主张单用中药而不针灸。但当遇到慢性胃炎、胃溃疡、顽固性失眠、类风湿性关节炎、中风、痴呆、眩晕等病采取针药合用,一般都有较好的疗效。”张道宗说。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