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让“要吃米找万里”成时代口号
2015年7月1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他让“要吃米找万里”成时代口号
深切怀念万里
万里在丁关根陪同下在安徽考察调研
万里在时任安徽省省长王郁昭陪同下考察调研。
万里在黄山考察调研。
万里在安徽长丰县农村调查时与农民一起劳动 。 新华社发
 

肥西有座万里与农民的铜像,取名“破茧”

当年与万里促膝长谈的何家贵老人:他让小井庄分田单干的信念很坚定

□ 张静 星级记者 俞宝强

如今在肥西县山南镇小井庄,一座“万里与农民的铜像”竖立着,后来这座铜像取名为“破茧”,这源于时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万里,曾两次来到这里,鼓励农民从人民公社到包产到户,农民不再被束缚在土地上……昨日,万里同志去世。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也找到了当年与他促膝长谈的何家贵老人,以及目睹者——当年年仅10多岁的李列仓。

当年23岁生产队队长:得知万里去世,心里很难过

“当时,我是小井庄生产队队长。当天上级同志通知,有领导过来视察,让我们准备一下”。当年何家贵,23岁。他告诉记者,下午听人说,万里同志去世了,心里很难过。平静好心情,他详细地回忆起当年的情景。

“1979年5月21日上午,万里到了村子,穿的是那种老式的黄军装,由于耳朵问题,还戴了耳塞。看到这,我才知道是省委第一书记万里来了。到了村子,是到我们生产队会计家里,开了座谈会”。两辆吉普车,一共6、7个人,下了车就找人开会。

“我当时全程都在,开会的主题就是,肯定了我们的包产到户的办法,并鼓励我们坚定‘分田单干’。当时他的原话大概是讲:‘既然收粮多,那就大胆干,放心干’。农民一听这,都非常高兴。”何家贵告诉记者,当时所有制形式挫伤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严重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生产队劳动社员出工不出力的现象非常普遍,也不允许任何私人单干,不少人甚至连吃饱肚子,解决温饱的基本生活要求都很难得到保证。再加上1978年遭受特大旱灾,当时肥西山南受灾比较严重,从春到秋,大约八九月时间,老天竟没有下过一滴雨,水塘干底,田地开裂,庄稼枯黄,可以说颗粒无收。

据何家贵介绍,万里第一趟来到小井庄,开完会就走了,“就是来给我们鼓劲加油的”。

当年年仅10多岁的孩子:叮嘱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万里曾经两次来到我们山南小井庄,视察包产到户的情况,第一次是在1979年5月21日,鼓励农民群众大胆地实行包产到户,第二次是在1979年12月13日,了解包产到户的实际效果”。何家贵告诉记者,自从万里来后,农民干活的积极性高多了,钱也赚的比以前多得多。

而当年年仅10多岁的李列仓,也与万里有过交谈……

“我当时还小,一听有领导来,也不知道什么情况,就看自己的爸爸妈妈哭,很害怕”。原来,当时村里面人都以为政府要严惩“分田单干”的村民,一个个都吓得哭。“哪知道是来送鼓励的”。

“我当时在村子里玩,万里看到我,很热情,他就问我成绩怎么样”。李列仓告诉记者,临走的时候,万里叮嘱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李列仓前几年都还在小井庄干着与“粮食”有关系的生意,如今也上了年龄,在家带着两个孙儿,但还时常会想起与万里见面的情景。

万里口述安徽农村改革经历:学大寨,这不是瞎折腾么!

□ 记者 祝亮

7月15日,省委党史研究室向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提供了一份万里谈安徽农村改革的口述记录。以下是万里口述的部分摘录……

学大寨,这不是瞎折腾么!

农村第一步改革过程中怎样同“左”的错误作斗争,大体有三个回合。头一个回合是突破学大寨的框框……1977年6月,党中央派我到安徽去当第一书记。安徽是个农业大省,又是“左”倾错误的重灾区。“四人帮”在安徽的代理人推行“学大寨”那一套“左”的东西特别积极,农村的问题特别严重,农民生活特别困难……我刚到安微那一年,全省28万多个生产队,只有10%的生产队能维持温饱,67%的队人均年收入低于60元,40元以下的约占25%,我这个第一书记心里怎么能不犯愁啊?而北京有些不了解实际情况的官老爷,还在大喊大叫“把普及大寨县推向高潮”、“决战三年,实现农业机械化!”一再强调这才是中国农业的出路。这不是瞎折腾么!

我下去调查,轻车简从,这样才能了解到真实情况,发现了问题再找县委、地委商量解决。那几个月,我不开会,不作指示,不提口号,只是看、听、问。越看越听越问心情越沉重,越认定非另找出路不可。于是搞出一份《关于目前农村经济政策几个问题的规定》(简称“省委六条”)。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

第二个回合是突破“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实行联产计酬,包产到组……《六条》下达后,安徽农村普遍加强经营管理,农业生产责任制有了迅速发展,从不联产到联系产量,于是就提出了个联产承包的问题。

凤阳在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搞的是大包干,开始是包干到组。包产到组与大包干到组都是包产到组,但包干到组更简单些,更彻底些。“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安徽那一段就是“违法”“乱纪”的情况

第三个回合是突破“不许包产到户”,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给农民充分的自主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废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使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但是“左”的思想影响年深日久,还不是轻易可以消除的。

安徽与别处不同,(上世纪)60年代初在全省范围内搞过责任田,广大农民尝过包产到户的甜头,所以上面政策松一点,就发展得很快。在这种情况下,中央文件做了这样的决定,事情就不好办了。有些好心的同志向我反映,有人批评我们既违背宪法,又违背党的决定。怎么办呢?我说,农民赞成,农民一定要搞,那只好硬着头皮顶着吧,反正已经干了,就这样子干吧。党的决定说不要搞包产到户。我不能公开表示反对,但我对他们说,是我同意你们干的。安徽那一段就是这种“违法”“乱纪”的情况,实质上反映了农民发展生产力的要求和已不适应的旧的上层建筑、旧的规章制度之间的矛盾。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