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世玲 胡田田
记者 李皖婷
有调查显示,我国约有57%的人群会出现睡眠问题;而安徽省精神卫生中心睡眠障碍科主任朱道民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有50%~60%的患者有睡眠问题,其中最常见的问题是失眠。但你知道吗?除了躯体疾病,很多睡眠问题是因为心理问题而引起的,又因为心理问题而加重。想要改善睡眠,就要从心理健康开始。
老人睡不着,只因操心太多
王教授今年67岁,最近一段时间,他每晚都睡不好觉,要么是入睡困难,要么是睡着没两个小时就会醒。夜不能寐自然影响白天的精神头,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原本精神抖擞的王教授已经难掩满脸倦容。在家人的劝说下,他来到医院的睡眠障碍门诊,这才对医生吐露了实情。
原来,王教授的孙子今年高考。由于孙子是自己一手带大,所以老人对孙子的学习成绩也格外关注。孙子高考,他比孙子还紧张;孙子考完了,他担心孙子考得不好;分数下来了,他日夜操心孙子填报哪所高校;志愿填过了,他又觉得孙子的分数不上不下万一被“撞”下来就麻烦了……总之这一个月来,老人几乎时刻处在精神高度紧张的状态,有几次靠在沙发上睡着了,手里还拿着孙子的“高考志愿填报手册”。
医生告诉他,他的睡眠障碍是由压力引起的,原因比较单纯而明确,因强烈的心理冲突没有得到及时排解,伴有焦虑和抑郁情绪,从而导致失眠。可采用心理支持、疏导的方法,必要时配合药物治疗。
心理问题是影响睡眠的重要因素
想必许多人都体验过失眠的滋味,睡不着心里会着急,但越着急就越睡不着。朱道民告诉记者,很多睡眠问题是因为心理问题而引起的,又因为心理问题而加重。
安徽省精神卫生中心不仅有睡眠门诊,还有一个30多张床位的住院病房,每年因为睡眠问题在那儿住院的人有400多人;而该院的睡眠障碍门诊也由几年前的每周半天,增加为每周5天,每天来就诊的人有70多人。
据朱道民介绍,实际上,许多人在遭遇重大的生活事件时都会有短暂的失眠经历,例如,重要考试之前的紧张心理可能会导致失眠,失恋的痛苦也可以导致失眠,婚姻家庭或工作上的矛盾解决不了产生心理冲突,也会引发睡眠问题。但大多数人当摆脱了痛苦情绪的困扰以后,睡眠又逐步恢复正常。
如果睡眠持续不好,就会反过来引起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甚至会对失眠产生恐惧心理。在失眠慢性化的过程中,人的个性、对失眠的认识、睡眠行为就起了重要作用。
教你摆脱睡眠问题的认识误区
误区一: 睡眠时间少就是失眠
由于个体差异,每个人的对睡眠的要求都不一样。睡眠是否满足需要,不是以时间长短来评价,而是根据睡眠质量来评定的。有的人每晚只睡3~4个小时,但是第二天精力充沛,这种情况下可以说不存在睡眠问题。反过来,虽然晚上睡觉的时间有6小时以上,但次日自己感觉到精力不济,昏昏沉沉,那就表明需要增加睡眠时间。
不过,睡眠要求太多和太少都是个别情况,针对大多数人需要的睡眠时间,朱道民推荐,中学生每晚需要8小时,成年人一般6~7小时,老年人则更少,一般5~6小时即可。
误区二:出现失眠要马上治疗
朱道民介绍,普通人如果遇到生活事件,出现两三天睡不好觉的情况是正常的,只能称为失眠现象,不必担心,因为人类自身有代偿修复功能,随着引起失眠的事情得到解决,失眠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只有失眠每周超过三天以上,连续一个月以上,而且影响到工作生活,才能诊断为失眠症,需要到专科医院接受正规的治疗。
误区三:失眠问题很单纯,不需要重视
导致失眠的原因很多,有环境上的,生理上的,也有心理上的原因,要进行分析区别。失眠还是许多精神疾病的一部分症状,需要专业医师的详细评估检查。
对于睡觉“打呼噜”,朱道民特别提醒,“打呼噜”是一种睡眠呼吸障碍疾病,如果不加以重视,很有可能带来比较严重的后果。
误区四:治疗失眠的主要方法是吃安眠药
治疗失眠最简单的办法莫过于吃药了,但是如果不节制地服用药物,是会产生心理和身体依赖的。实际上,治疗失眠的方法很多,除了药物治疗之外,还有心理治疗和物理治疗方法。心理治疗方法有认知治疗、方式训练、音乐治疗、生物反馈治疗等,物理治疗方法有经颅磁刺激治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