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建医疗联合体(简称医联体),促进医疗卫生资源优化整合、合理流动、下沉基层,引导患者在基层首诊、康复治疗,是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记者从有关方面获悉,截至目前,安徽儿童医联体的运行取得了良好效果。
1 成立儿童医联体缓解群众看病难
我省是一个有着上千万儿童的人口大省,但儿科医疗资源十分匮乏,三级甲等儿童专科医院只有省儿童医院1家,基层儿科诊疗服务技术非常薄弱。群众不相信基层医院,孩子有个头痛脑热都往大医院跑,省儿童医院日均门诊量达3000余人次,日住院1200余人次,疑难危重患儿十天半个月等不到床位是常事,一些家长不得不带着孩子到北京、南京、上海看病,南京儿童医院高峰期有1/3患儿来自我省。
为破解这一困局,缓解人民群众看病之苦,2014年8月,由省儿童医院牵头,在全省范围内选择儿科医疗技术相对薄弱而儿童人口又较多地区的38家医疗单位,组成儿童医疗联合体。
其中地市级综合性医院儿科6家、县级二级综合性医院儿科18家、市县妇幼保健院6家、中医院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家、民营医院2家,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2 双向转诊 患儿“上得来、下得去”
在患儿救治方面,建立分工协作机制,打通双向转诊通道,让患儿“上得来、下得去”。分三级甲等专科医院、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儿科、其他医院儿科三个等级,对医疗救治任务进行划分,规定患儿首诊在成员单位就近完成,需进一步到省儿童医院就诊的,可走专设的预约挂号通道,实行“三优先一直接”,即“优先预约、优先检查、优先住院,确诊住院患儿直接住院”,然后再办理手续。
为确保危重患儿能够及时向上转诊,省儿童医院专门组建急救转运中心,购置3台单价200余万元的转运车,车上配备呼吸机、监护仪、移动远程会诊系统,使每辆车都成为一个移动的PICU(重症监护室),患儿一上车就能立即得到抢救、治疗。同时组建一支高水平急救队伍,6组人员24小时轮流值班,各部门提前做好接诊准备,抢救通道全程绿灯,从过去“患儿等医生设备”变成“医生设备等患儿”,为抢救赢得宝贵时间。
3 通过转运绿色通道 777名危重患儿全部转危为安
据统计,医联体成立以来,成员单位辖区到省儿童医院就诊的门诊患儿减少40%,初步实现了首诊在基层的目标。北京儿童医院也反映,今年以来接收我省患儿数量明显减少。基层常见病患儿不需要四处奔波求医,经济负担大为减轻。
危重患儿转运绿色通道建设,更是实打实挽救了患儿生命。目前已有1028名患儿通过绿色通道转运到省儿童医院,其中危重患儿777人,已全部转危为安。“如果没有医联体绿色生命通道,这些危重患儿极有可能残疾,甚至是死亡。”基层医院的医生说。
对省儿童医院来说,常见疾病门诊量在下降,转诊上来的疑难危重患者越来越多,医生有更多精力投入到疑难重症患者的抢救治疗中,极大促进了医院诊疗技术水平的提升。对基层医院来讲,加入医联体,培养了医生,新建了学科,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医务人员收入也同步提升。在省儿童医院专家指导下,人口大县霍邱县第一人民医院于今年1月成立新生儿科,建成全天候无陪病房。现在我省很多医院都千方百计加入儿童医联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