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孤岛”——省城拆迁区生活纪实
2015年5月1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城中“孤岛”——省城拆迁区生活纪实

□ 记者 宁大龙/文 李超钰/图
阳台上养小花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由蓄电池供电的灯泡是全屋唯一能用的电器
出行要从拆迁现场穿行,既危险又不方便
来回打水需要走10分钟的路程
能用来烧饭菜的是一台老式煤球炉
 

省城“大建设”的脚步日新月异,一栋栋平地而起的高楼大厦让整座城市看起来格外“现代化”,然而,在这层“高大上”的外衣下,往往隐藏着一些你所想象不到的生活。

无水、无电,过着挑水、种菜、烧煤球的生活,缺乏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在省城东二环与淝河路交口附近的原王大郢新村拆迁处,20户人家过着这样的生活已经一年多了。

周边的邻居早已消失,外围的废墟瓦砾将他们与外边的世界几乎隔绝,生活仍在继续,可他们却逐渐被遗忘……

生活: 蓄电池电灯是唯一能用电器

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记者见到住户方静的时候,她正和同屋的室友一起,带着两个10岁左右的孩子,扛着刚从1公里外洗完的拖把回到家。

周边被废墟包围,整栋楼看不到大门和窗户,这里就是方静居住的地方,她家是这整栋楼唯一还存在房间的住户。

如今,家中唯一“有用”的电器,是一盏连接着蓄电池的电灯,每次充电能维持照明两天。“这可是个宝贝,有了它,节省了不少蜡烛。”方静笑着说。

而厨房里的燃气灶、电饭锅也早已闲置,唯一能用来煮水烧菜是一台老式煤球炉。“别小看它,最多的时候,这个小炉子为这里几十个住户烧过饭。”方静说道。

心态:

“得过且过”维持生活

2013年底,王大郢新村正式拆迁改造,方静的丈夫和儿子搬离家中,在外租房度日,留下方静留守在这间破败的房中。此后,方静等20户居民的生活,也正式停滞不前了。

“这房子所有的样子还是2013年的模样,从那以后什么都没变过。”方静说,这种想法,让她对生活有了一种“得过且过”的心态,原本赖以为生的饭店已经关门停业,自己就留在家中这么“将就”着,没想到,这一“将就”就是一年多。

困境: 最简单需求成最大困难

活在拆迁区,对方静和其他住户来说,最大的困难是解决吃喝问题。由于供水、供电、供气早已停止,这些简单的追求,反倒成了这些住户最大的困难。

每天,住户们会步行10余分钟,前往距离最近的社居委打水,由于饮用、洗漱,这个打水的过程往往要反复多次。

每隔一段时间,大家伙就凑在一起,每户拿出几十元作为“菜钱”,而这凑出来的几百元钱,每次要供这20户人家生活一个半月的时间。加上用水紧张,平时生活中,住户们只会买一些最常见、用最少的水就能洗干净的蔬菜食用,偶尔的品种变换尤为宝贵,至于肉食,大多数住户已经几个月没有尝过滋味。

思念:封闭环境催生对家人思念

除此之外,住户们面临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对如何度过每天空虚封闭生活的挑战。

身在拆迁区,他们鲜有机会与外界接触,没有电视、广播,他们只能从报纸和亲戚那里了解外界的变化,没有工作,他们大多数时间只能空坐在破败的房内度过。

为此,方静在对面的废弃房屋中养了一条小狗,一来防范小偷,二来做个陪伴;同屋的住户王训香经常会从路边采摘野花,放在盆里栽活,另一些留守的住户也各自找到自己派遣时间的方式:打毛线、种菜、看书……

但即便如此,对家人的思念却始终萦绕在住户们的心头,方静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作为一个母亲,不能与自己的孩子待在一起,成为她最大的遗憾。可方静知道,她并不能把孩子接过来同住:“这里的环境,对他不好。”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