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一、六、八招特长生 今日开始报名
一本照亮教师前行道路的书
专家支招 做好小升初衔接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5年5月1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一本照亮教师前行道路的书

□合肥市第五十六中学 陆广平
 

刚读这本书,就已经使我着了迷。书中第一句话: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的不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多么深刻而又一针见血的话语啊。

在阅读的时候,我发现我像找到了新大陆一样找到了一些认识的源泉。新课程理念强调人文性,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在学生认识领域的作用,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书中对此早就打过一个比方:让所有刚刚入学的7岁儿童都完成统一体力劳动,例如去提水,一个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竭了,而另一个孩子却能提20桶,如果你强迫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一定要提来20桶,那么就会损害他的力气,明天他就什么也干不成了。他进一步指出:人的思维有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逻辑分析思维或称数学逻辑,一种称艺术思维或称形象思维。前一种思维的儿童很容易发现事物的因果联系和依存性,他们进行抽象比较容易,对学习数学很感兴趣。后一种思维情感的认识多于对理性的认识,对学习文学很感兴趣,喜欢读书,醉心于诗歌创作。这两种思维都是客观存在的。教师要了解,在每一个儿童身上,哪一种类型占优势。书中提到:“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就越多,它就越需要阅读。不要靠补课,也不要没完没了地‘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正是这一点在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脑力劳动中起了作用。”

这本书不仅让我找到了认识的源泉,更让我对教育教学产生了深深的思索:怎样使我们的学校教育成为促进学生个人发展的摇篮呢?从课程安排、教育理念、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上,我们似乎对我们的安排感到天衣无缝。“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书中指出:我们应当关心的是,当儿童跨进校门以后,不要把他的思维套进黑板和识字课本的框框里。换句话说,就是如果我们想要让儿童高高兴兴学习的话,那就不能用学校常用的办法来局限儿童的智力,即一味的要求识记、背诵和为了应付教师检查而把知识再现出来。有些教师认为,能在课堂上造成一种使儿童“经常处于智力紧张状态的气氛”,就是自己的成功。初看起来,他们采取的一些方法能够造成一种积极的脑力劳动的假象:作业的花样像万花筒一样不停的变换,儿童集中注意地听着教师的每一句话,教室里笼罩着一层紧张的寂静……教师在工作中抱着这样的宗旨,那就意味着要把儿童的精力全部榨出来。

我们每一位教师要不断战胜自己,化茧成蝶。读过此书,受益匪浅。此书的作者是前苏联教育大师苏霍姆林斯基。他先后担任过小学教师、中学教师、教导主任、校长、区教育局长。他工作刻苦,严于律己,每天早晨五时起床,开始工作。白天,上课、听课、参加各种会议和辅导学生;夜晚则总结一天的工作,研究问题。可以说,苏霍姆林斯基基是立志成为名师的青年教师的楷模。他告诉我们:“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的这个方面正取决于此。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全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学生的智力状况的一般境界和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精神修养和兴趣,取决于他的知识渊博和眼界广阔的程度……一个好的教师,并不见得能明察秋毫的预见它的课将如何发展,但是它能够根据课堂本身所提示的学生思维的逻辑和规律性来选择那种唯一必要的途径而走下去。”

总之,《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真是一本教育宝典,每天阅读一章,就会照亮自己在教育大道上前行,照亮自己的灵魂不要迷路。

 
3上一篇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