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戏剧 狂欢两个月
汇生活
星报粉丝团招募啦
李龙斌:个性艺术家的徽剧守望
3上一篇 2015年5月1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星报记者对话徽班第七代传人
李龙斌:个性艺术家的徽剧守望

□ 实习生 殷一冉 记者 吴笑文
 

225年前,四大徽班进京献艺,揭开了波澜壮阔的中国京剧史的序幕。为纪念徽班进京225周年,我省的文艺皖军们自上个月底起,就激情满怀地携手七部“徽字头”大戏在北京陆续展演。截至目前,每一部亮相的黄梅戏、话剧……都收获了众多戏迷和专家的好评。其中,两台有着“京剧之父”之称的徽剧《徽班进京》和《惊魂记》的登场,更是让人眼前一亮,甚至被专家称作“中国戏曲传承和创新,出人出戏的样板”。

自今年年初,这两台大戏的频频亮相,对徽剧人来讲似乎应了一个隐喻,徽剧之春到了。而这都离不开幕后的领军人,徽班第七代传人、省徽京剧院副院长、《惊魂记》、《徽班传奇》的制剧人李龙斌,日前他在接受市场星报记者专访时则表示,“出戏就是出人,只要有年轻人愿为徽剧奉献青春,他责无旁贷甘当人梯。”

A 排大戏并非易事 似“磨难”

作为进京展演的徽剧代表作,《徽班进京》主要讲述一帮徽班艺人进京后饱受艰辛和磨难,努力使徽剧与昆腔、汉剧、秦腔及北京当地京腔相结合,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慢慢形成了京剧的雏形的故事。《惊魂剧》则是根据莎士比亚的名著《麦克白》改编,描写了一个伟大将军的小人心理。但在李龙斌看来,三年来排的这两部大戏在表演形式上没有区别,只是风格有所不同。

排一部大戏并非易事。《徽班进京》中,要把长达150年左右的徽班艺人到北京后形成京剧的历史用两个小时说清楚,李龙斌回忆,当时三个人写剧本,五次审稿都没有通过。到最后他们改变战略,在尊重史实的前提上,把创作演绎化,让戏中有戏,戏更出戏。李龙斌多次用“磨难”来形容排戏的过程。

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季国平曾赞扬《徽班进京》的编排:“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把一百多年的历史编成了一本小学的教科书,告诉观众225年前安徽人创造了这个事情,也宣传了安徽文化。”

“排《惊魂记》这部戏之前,剧团已经很长时间没排戏了。作为安徽本土戏剧,要排演一部外国名著的内容,很多人不能理解。”但李龙斌仍旧坚持,他信奉戏无技不惊人,他认为“戏曲是以表演艺术为中心,名著都是经过历史的锤炼的,像《雷雨》、《巴黎圣母院》等,这是一种尝试,减少了修改剧本的问题,给舞台表现准备了充足的空间。” 李龙斌说:“外国人看不懂中国的传统意会,但莎士比亚在国外无人不知。”他期待的演出效果是让外国人在熟悉故事情节情况下领略东方的表演艺术,让国人在熟悉舞台表演的基础上读一本外国名著。

排《惊魂记》前后花了三年时间。没有灯光和服装,他们就把《惊魂记》五和八两场戏排出来了,请北京的专家在练功房里看“裸排”,却赢得了他们的赞赏和支持:“徽戏是安徽的金娃娃,是安徽的宝贝,也是全国的宝贝,我们应该倍加珍惜。”

B 出戏就是出人 甘当人梯

曾因塑造的角色深入人心,被大家称作舞台上的“活周瑜”,到转型幕后,做起了徽剧的“领军人”,李龙斌在采访中常把“传统文化”四字挂在嘴上,对于自己工作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他的内心充满自豪。他说:“我在做安徽传统文化中的地域文化,以后还会有人继续做,这也是少数的尖端的。”常有人说文人清高,李龙斌却愿意把它理解为“搞文化的人有个性,连习总书记都说艺术家是有个性的,我们要尊重他们的个性,发挥他们的潜能来为中国传统文化做贡献。”

都说戏曲都是角儿的艺术,当记者问到他是否开始收徒弟时,李龙斌谦虚地说:“应该说是学生吧。我可以给他们排戏、说戏,作为院长排戏是我的责任,多排戏就会出人。”

李龙斌是我省获得由中国艺术研究院颁发的薪传奖的第一人,2013年被推选为第十届文华奖的评委,今年被推选为广州第二十七届梅花奖的评委,这些在安徽都是零的突破。这么多头衔在身上,李龙斌也备感责任重大,他说自己一直有心提携、扶植徽剧艺术的继承者,只要有年轻人愿为徽剧奉献青春,他会责无旁贷地去当人梯。“我是国家级的徽剧传承人,在职一天我就要把徽剧这面旗帜扛起来。从事舞台艺术有四十多年了,虽然现在很少上台演出,但是作为徽剧传承人我还是热爱徽剧,甚至可以说在我的血脉里流淌着徽剧艺术,我肩负着责任,也是徽剧艺术家的良心,促使我甘愿为徽剧尽心尽力、进言献策、奉献一生、无怨无悔。”

C 保留原老鸡汤+改革 才有生命力

记者:当前在中国戏曲的舞台上,有牢牢遵循传统的戏曲“保守派”,也有砸掉条条框框的戏曲“改革派”,各有各的道理和阵地。您属于哪一派?

李龙斌:任何保守派都是固步自封的,所有的原生态都是在发展中往前走的。任何艺术在保留原有基础上,一定要和时代相接轨,它才能有生命力。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方面保留原生态部分不动,一方面对原生态进行加工提高使其富有时代气息,我两个都崇尚,原始的要保留,革新也要有。改革也要在传统基础上改革,“保留原老母鸡汤”,不是真空的,无本之木怎么改呢?

记者:您怎么看徽剧这样的传统戏曲走市场?

李龙斌:赵本山是靠演出挣钱的,他的文化并不能代表中国主流文化,但是老百姓喜欢,愿意掏钱买票,这种文化就可以推向市场的,他是做群众喜爱的普及类文化的,我们是做传统文化的,如果我们不工作了,安徽的传统徽剧文化就会到此截断。搞市场经济要分清哪些能推向市场,哪些不能,如果一股脑都推向市场,那就把中国的文脉断了。

D 困难重重 徽剧传承待后人

记者:5、6年前您就曾说徽剧面临着种种现实困难,并且影响到徽剧的传承发展。现在的情况是有改善了还是某些方面仍存在问题或者更严重了?

李龙斌:困难太多了。第一个问题是徽剧的艺术特色消融,有出现“京剧化”的潜在危机,“徽京合并”导致徽剧特色逐渐消融,使徽剧传承工作业态萎缩,生存状况令人堪忧。第二个问题是艺术人才的匮乏,传承后继无人,当前徽剧面临的主要困境是演员老化、行当不全,艺术人才断档严重。第三个问题是徽剧缺乏精品力作,社会影响力逐年下降。我希望能尽快召开一次拯救徽剧研讨会,研究一系列抢救、保护徽剧改革和发展的措施,比如在机构上能否重新成立独立的安徽省徽剧团,实行财务人权自治等。

记者:作为当前徽剧领域的扛旗手和领军人,您认为徽剧的未来之路应该怎么走?

李龙斌:我希望是长江后浪推前浪,越来越好。徽剧是安徽的名片,是安徽历史上撕不掉的一页,要像重视黄梅戏一样的重视徽剧,徽剧才会有希望。

人物简介

李龙斌,徽班第七代传人、省徽京剧院副院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3上一篇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