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抢购“中国造”别轻易贴“媚外”标签
“瓶装水全收费” 传递“两会节俭大气”
微声音
下一篇4 2015年3月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对抢购“中国造”别轻易贴“媚外”标签

□堂吉伟德/文 王铎/图
 

近日,盘锦网友发帖,中国游客天价购买日本大米“一目惚”很像我们盘锦出口的“一目惚”大米又被买回来了。记者调查发现“一目惚”这个品种的日本大米在盘锦最低零售价只需12元左右每公斤。外媒报道有中国消费者愿意出10倍价钱抢购日本大米,而且日本大米在网上超市PinStore的售价为1公斤74元。(3月1日《金华时报》)

与此同时,据媒体报道,被日方称为“几乎处于断货状态”的一款马桶盖,也被游客发现产自杭州下沙。出国旅行了一番,不仅充当了劳而无用的人肉搬运工,还花费了高价购买国产的品牌,这样的反差使得很多人,有足够的理由批评国人“崇洋媚外”的劣根性。连“中国制造”还是“日本制造”都分不清,这样有失理性的行为,也让人感觉有些荒唐。

在日本疯抢“中国制造”的产品,真是崇洋媚外的心态在作祟吗?其间当然不排除跟风之下的不理智。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恐怕还在于不同的产品标准之下,“出口转内销”更令消费者放心和满意。而事实是,出自于杭州下沙的这款马桶,在国内并没有相同的型号,而属于日本公司的“中国定制”。因而这些产品依据的是国外的标准,其质量跟国外生产的同类产品并没有区别。若不能正视标准差异下的质量差异,单纯依据产地作出评价,同样犯了形式主义的错误。

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在产品质量的标准上,本身就存在着国内国际“两张皮”的差异。曾经有人举例说,同一种产品,好的全部用于出口,而差的则大多用于内销。基于此,才使得“出口转内销”成为一种生财之道。正是这种普遍性的标准差异,使得产品的质量出现了极大的反差,并由此成为品质认同——即便所生产的产品出自于中国,却是“国际化标准”。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趋之若鹜的疯抢,满足的正是对标准的认同,对品质的认可。

作为世界制造中心,世界五百强在中国大多开设了生产线,都会贴上“Made in China”的标签,但出口与内销之间,却存在极大的距离。苹果手机等产品是由富士康在中国的生产线生产的,然而在价格与品质上,内外之间泾渭分明。对抢购“中国造”别轻易贴“媚外”标签。若没有真正的标准提高,以及由此培育广受认同的品牌声誉,解决国内产品价高质低的现状,消除消费者内心的恐惧与焦虑,那么“到日本抢购马桶”的现象就无以改善。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