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7岁女生陆盈盈成浙大教授、博导一事备受媒体关注。26日上午,浙江大学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官网发布致歉声明,称陆盈盈的职务是特聘研究员,并非教授、博导,只是具有博士生招生资格。(2月26日《中国经济网》)
看浙大的解释,具有博士生招生资格,也是有博导之实,无其名而已。其实,笔者倒觉得,浙
大根本就没必要解释。要知道,陆盈盈受聘于浙大,无疑;有资格带研究生和博士生,也无疑;说通俗点,就是博士生都得喊她一声老师。从这一点来讲,浙大的错,无非是个严格的、法律意义上的称谓错误而已。只是被媒体晒出来“拷问”,也不得不去较真。
更何况,之前的官网上,简历里直接写着“博士生导师、教授”,其名字更是在“客座教授”一栏。换句话说,在被媒体关注之前,浙大在心里、在现实中,也是把陆盈盈当教授的,并没有意识到这没有什么不妥,只是突然被关注和质疑后,才发现这样叫为时尚早。
27岁的教授和博导,听上去是挺唬人的。但其实换一个角度去想,在没看这个新闻之前,先让你去猜全国最年轻的教授和博导的年龄,然后再公布27岁的答案,你肯定不会这么惊讶,说不
定你猜的数字比27还小。之所以唬人,是结果前置给人的一种心理感觉。也正是因为是稀少的、是顶尖的,所以才会成为新闻。
一直以来,我们都习惯用年龄来衡量一个人的知识和能力,但这并不科学。我们要允许,并懂得接受少量天才而又勤奋的人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