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独有的民俗知多少(上)
2015年2月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安徽独有的民俗知多少(上)

 

民俗是来自于民众,传承于民众,规范民众,又深藏于民众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中的一种特殊力量。而一些安徽独有的民俗也深入人心,比如皖南的跳钟馗、叠罗汉,皖北的肘阁、旱船等不仅地域特色鲜明,而且有极强的观赏性。九华山的“荤年素年”民俗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宗教特色,而且已经逐渐成为广受喜爱的九华山冬游项目之一。

阜阳剪纸

阜阳地区的剪纸,应用范围很广。一种是在喜庆节日用红纸剪作装饰的,如窗花、门笺、灯花、喜花等,内容多系象征吉祥与喜悦、或隐喻;另一种是作为鞋帽、围嘴、兜肚等儿童服饰上的刺绣底样,取材一般为花卉、鸟、虫等。阜阳剪纸善于运用粗细线组合,阴阳刻交替的手法,融合我国北方剪纸的粗壮浑厚和南方剪纸纤巧秀丽的风格,形成了刚柔兼备、节奏和谐、朴实优美的地方特色。

阜阳很早即有剪纸出现和应用。从现存资料看,阜阳博物馆收藏的“兰桥会”、“牧笛”、“祭塔”等,都是清代的阜阳剪纸,作鞋花、袜底花之用。作品构图简洁、形象生动,剪口清晰,想象丰富。

阜阳剪纸的大部分作者都是土生土长,他们以自己的作品来表达生活情趣,美化周围环境。逢年过节,婚丧喜事,祝寿送礼,人们习惯用剪纸装饰物品。妇女们在鞋帮、衣帽、枕套、手帕、围裙上绣花样,也欢喜用剪纸作底稿。朴素的审美观,形成了艺人剪纸风格和作品内容。

阜阳剪纸,以传统多样的题材、丰满严谨的构图、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纯朴的艺术特色而享有盛誉。剪纸的形式大体上可分为单色和彩色两大类,南北剪纸又因风格各异而有所不同。阜阳剪纸兼有南北方剪纸的艺术特色,即粗犷之中蕴纤巧,质朴之中见秀丽,刚柔兼备,情趣醇和。其作品有单色的、填色的、染色的,有粗壮单纯的、细致精繁的,还有借鉴西洋绘画的线条组合形式的。

徽州祠祭

徽州宗祠祭祀是徽州宗族的一项重要的礼仪活动,曾广泛流传于古徽州的祁门县、歙县、黟县、绩溪等地。到了明代嘉靖年间,徽州宗祠大量涌现,宗祠祭祀活动成为徽州宗族活动一个重要内容。祭祖是徽州宗族一项重要的礼仪活动,过去这项活动被认为是封建迷信而制止,在徽州众多地方很少举行,已经鲜为人知,并且有在徽州消失的可能,人们只能在有关文献资料查找,而在安徽省祁门县西乡的箬坑乡、历口、闪里、渚口等地比较完整地进行春祭活动。

特别是箬坑乡马山村整个春祭活动环境热烈、过程繁杂、组织完整、程序规范、仪式隆重,有较强的宗族色彩。为研究徽州宗族的祭祀礼仪以及民间音乐有着较好的参考价值。因此,我们以马山村春祭活动为例就徽州宗族的祭祀进行述说。

马山村虽地处深山僻壤,民风纯朴,民俗悠久。每年腊月二十四要挂祖容像,进行冬祭。三十夜要到宗祠拜祖先,然后再回各支祠拜祖容,春祭时间为正月初二、初四,三个祠堂轮流,祭后每人发一杯米酒。初七为人日,收祖容,耍舞狮。有老人送子的习俗,如添男丁要做衣服、供香油、接蜡烛,以致谢意。五月十三祭关云长,办关帝会。十二晚开始祝寿,十三打锣。清明节六支后裔轮流派人到历口镇沙堤叶村标坟。中元节在村口栲基山社的河滩做道士戏,祭祀孤魂野鬼,要搭高台,竖长旗,闰月为十三幡旗,常年为十二幡旗。八月初一到西北面的西峰庙接西峰大圣,中秋节送回。

祁门县箬坑乡马山村的春祭活动基本上保留了徽州宗族祭祀模式,是研究徽州宗族祭祀的一个活的标本。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