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的春节假期
2015年2月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民国的春节假期

铁路宾馆旧时面貌
杨小楼剧照
 

陈独秀: 人生的最后一个春节

1942年2月14日,农历除夕的下午,重庆江津西南15公里的鹤山坪,陈独秀的三儿子陈松年一家四口从江津赶上山来过春节。

自从陈独秀三年前从江津搬到鹤山坪后,陈松年还没跟父亲在一起过个团圆年。陈松年与父亲现在的妻子潘兰珍呆在一起有点别扭:潘兰珍34岁,只比松年大两岁。再者,陈松年过得也不宽裕,一家四口只靠他在中学当老师那点微薄的薪水养活,有时还要给父亲看病抓药,欠了一屁股债,说是过年,连办年货的钱都拿不出来。

可是这一次过年有所改善,陈独秀的名气在鹤山坪传开后,上门请他写对联的山里人特别多,只要来的都拎点年货送给他。鸡鸭鱼肉都不用花钱买了。他几次请人捎信下山,叫松年一家上山过个团圆年。

除夕夜,陈独秀叫儿子在院子里放了鞭炮,全家人围在小桌前,高高兴兴地吃了顿年夜饭。陈独秀一手抱着大孙女,一手抱着刚出生不久的小孙女,满脸欢喜地享受着难得的天伦之乐。

这是他在人世间过的最后一个春节。

胡适:除夕也要赶饭局

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胡适出席的饭局很多,曾有学者统计过,他在一个月有十一次饭局,其中四天有两顿都是在饭局上解决温饱的。这些饭局的出席者大都是所谓“高眉”,真正“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不过也有例外,2月10日是严敬斋请客,在胡适眼里,“席上一班都是俗不可耐的人”。这伙人吃过饭,就“推三百元的牌九,一点钟之内,输赢几百”,胡适觉得很无聊。有个赌徒还拍马屁,称赞胡博士的“学派”,说是“唐宋元明都比不上”!自然,温文尔雅的胡适在表面上可能一笑置之,心里却憎恶得很。

而在除夕这天,胡适则一口气赶了若干饭局。“午饭在欧美同学会,有两局:一面是孟和、孟真为袁守和饯行;一面是余上沅约梁实秋吃饭,并有今甫、一多、吴世昌、陈梦家、公超、林伯遵众人”,“晚上到美国使馆吃晚饭”。“我回家时,家中过年的客还在打牌,我打了四圈,就去睡了。他们打牌守岁,直到天明。”

黄宾虹:正月初一出生的大师

1865年的农历正月初一,在金华经商的安徽人黄定华家中传出产子的喜讯。

人近中年终于当上父亲,对于这个长子,黄定华分外欢喜。他为孩子起名懋质,寓意勤奋和美好。这就是山水画一代宗师黄宾虹。

因为家境殷实,黄宾虹度过了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父亲对他悉心栽培,请了金华城里最有名的先生给他讲授四书五经。课余时间,黄宾虹和表兄弟们在外婆家附近的酒坊巷玩耍,靠扔石子打发无聊的时光。

他的绘画天赋,在4岁时就开始展现,课读之暇,见有图画,便效仿涂抹。每当父亲黄定华在书房挥毫泼墨时,黄宾虹总爱站在一边静静观看,父亲见他这么感兴趣,就让他握着笔学着涂抹。殊不知这一握,直至他92岁去逝,那枝笔就再也没有放下过。

26岁时,黄宾虹举家搬回安徽老家,而他对人生最开始的这26年岁月的回忆,也被珍藏在一幅《家庆图》中。画作的内容,是当时黄宾虹在金华的家的真实写照。画中人物神态安详,背景屋宇楼台井然错陈,家境殷实、母慈子孝、耕读传家的特点跃然纸上。

这幅画,黄宾虹珍藏了一辈子,无论怎样颠沛流离,都随身携带。每年春节前夕,他都会恭敬虔诚地拿出来供家人观摩一番。

章伯钧:民主人士齐聚沈阳

1948年11月沈阳解放,人们的生活有了全新的开始。同时,为了与各界民主人士商讨建国大业,从1948年11月至1949年2月间,先后有三批由香港北上的民主人士,从哈尔滨来到沈阳,直到当年的2月25日,他们才从沈阳启程赶赴北平,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的筹备工作。

也就是说,那一年的春节,这些民主人士在沈阳度过,当然这里面也包括桐城人的章伯钧。

据《辽宁省志》记载,“1949年的1月26日,也就是阴历的腊月二十八,中共中央东北局、东北行政委员会、东北军区及东北各界人民代表在沈阳举行盛大欢迎会,欢迎出席全国新政治协商会议而先后到达东北解放区的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负责人和民主人士。出席大会的民主人士有李济深、沈钧儒、马叙伦、郭沫若、谭平山、彭泽民、章伯钧、蔡廷锴、章乃器、李德全、沙千里、茅盾等34人。”

这些民主人士,为何会齐聚沈阳呢?这里面还有一段故事。

1948年中共中央号召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具体的方式是邀请各民主党派及重要人民团体的代表来到解放区,商讨筹备建立民主联合政府,开会地点拟在哈尔滨。

很快,中共中央开出了第一份正式邀请名单,其中包括李济深、冯玉祥、何香凝、李章达、柳亚子、谭平山、沈钧儒、章伯钧、彭泽民、史良等29位著名民主人士。

这些人由香港秘密乘船北上,前往东北解放区,终于在春节之前会聚沈阳,入住铁路宾馆,即今天位于中山广场附近的辽宁宾馆。

这些民主人士在沈阳怎样度过这个特别的春节,并无具体的记载,但是从一些资料看,他们这个春节也很忙碌。

在民主人士离开沈阳的最后一两天,铁路宾馆举行了两项活动。一是郭沫若将他在东北解放区所收集到的古玩、字画等,在一楼大厅里搞了个大型展览。各种稀奇古怪的瓶子、罐子、条幅、轴画,摆满了一楼大厅,章伯钧、章乃器等人装书及古玩的木箱子也分别有三四个。

第二项活动是,沈阳京剧院的名角秦友梅、尹月樵、张筱贤同台演出了新编历史剧《九件衣》,来欢送这些民主人士离开东北。

1949年2月25日,这些民主人士共35人,在林伯渠、高崇民、田汉三人的陪同下,从沈阳站登上专列“天津解放号”,离开了沈阳。

杨小楼:上台演出竟失手

安徽怀宁人杨小楼是杨派艺术的创始人。在当时和梅兰芳、余叔岩并称为“三贤”,成为京剧界的代表人物,享有“武生宗师”的盛誉。他在艺术上继承家学,师法俞菊笙、杨隆寿,同时博采众长,逐渐形成独树一帜的“杨派”。

1936年正月初一,京剧大师杨小楼在北平上演《贾家楼》,上座极盛。杨小楼的几场开打精彩异常,台下不时掀起阵阵掌声。不料戏临结束,杨小楼在最后一场开打时竟然失手,他手执的长刀掉在台上,场面顿时尴尬。

然而,在场者没有一个人喝倒彩,观众们先是愣住了,随后,不少人发出了善意的笑声。杨小楼抱歉地朝全场观众笑了笑,拾起掉落的长刀,又继续打下去。

一件小事,颇见当时的民风。

张兆和: 一家人办“春晚”

合肥张家是近代史上的名门贵族,除了拥有万顷良田,热心于结交蔡元培这样的教育界名流、投资教育事业,还因四个才貌双全的女儿而尽人皆知。后来,这个大户人家的二女儿张允和嫁给了颇有建树的语言学家周有光,三女儿张兆和则嫁给了赫赫有名的大作家沈从文。

张家曾住在苏州九如巷,那时张家十姐弟,一个个非常活泼,孩子们倡议在春节期间搞一个“同乐会”,相当于现在的春晚,得到了家长的赞同。演员和观众除了家人外,还邀请一些来宾参加。

晚会自晚上6点开始,除了跳舞奏乐唱昆曲,还演出了田汉创作的独幕话剧《咖啡店之一夜》,可谓时髦和新潮。张家的儿子张宗和扮演男主人公,姐姐张允和扮演女主人公,其他角色均由张兆和姐弟担当。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