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法治政府 领导干部需学法懂法
2015年1月2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建设法治政府 领导干部需学法懂法
代表、委员建议各市“大盖帽”合一,杜绝“车轮上的腐败”
 

1月26日,省长王学军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把建设法治政府作为2015年我省的一项重点任务。在老百姓心中,政府似乎离我们很遥远;但事实上,政府职能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政府行政执法的效率高不高?有没有贴近民众生活?有没有维护百姓权益?“特权”是否依然存在?今天我们就建设法治政府,向省人大代表和省政协委员提问。

【提问一】 如何杜绝行政执法“踢皮球”?

【回复】 省农工党界别政协委员:各市可以统一所有的“大盖帽”

依法行政是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保证。就我省各地市情况来看,行政执法不作为仍然是目前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之一。

“执法部门存在‘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思想,对于群众举报的热点难点问题,互相踢皮球,推卸责任,导致群众反映的一些问题长期得不到回应和解决。”

省农工党界别政协委员建议,由省政府法制办牵头,制定《安徽省行政执法工作规范》,明确各行政执法部门执法职能,规范执法行为,指导执法工作。各地市政府整合执法力量,建立全市统一的“行政执法指挥平台”,其运作方式及功能像“公安110”,统一接收违法信息,统一调度分派,并对处理情况进行监督;同时对执法不作为和乱作为切实实行问责。

此外,各地市可对本市现有各类投诉举报热线进行整合,规范设置区县投诉举报中心,实现对投诉举报案件统一受理、统一分派、统一督办、统一答复;并建立全市统一的行政执法信息服务平台和信息中心。

【提问二】 政府决策如何贴近老百姓需求?

【回复】 省人大代表胡再生:用大数据等手段推进智库建设

政府的决策是否科学?如何更贴近老百姓的需求?省人大代表胡再生说,应该发挥多方力量参与。

胡再生建议,我省可以尽快出台加强我省智库建设的实施意见,完善智库参与决策机制,推动开放办智库,深化智库管理体制改革。

而现在各行各业十分时髦的大数据,其实也可以运用到智库建设中。胡再生告诉市场星报记者,我省可以运用大数据手段推进智库建设,并把这作为一个重点工作来推进。

【提问三】

政务微博、微信不地气咋办?

【回复】 省民建界别政协委员:将网络办事窗口变成“民生服务厅”

我省政务“两微”平台建设覆盖面不广,尤其是如民政、税务、国土等与人民群众日常工作、生活联系紧密的机关部门的平台建设,在多个市县(区)中处于空白状态。同时,已开通的政务微博或微信,更新缓慢、互动不足、表达呆板、服务意识差、功能性不强等问题广泛存在。

省民建界别政协委员建议,充分利用“两微”平台的特性,建立新闻信息发布机制,规范日常报送程序,实时快速地公开政务信息,发挥“信息发布厅”的职能。

重视平台建设的务实性和应用性,体现服务意识,根据群众需求,丰富内容和形式,如设置网络办事窗口作为实体行政窗口的延伸,或整合官方在线资源,实现“一站式”访问,让其成为“民生服务厅”。

此外,还要建立快速应答机制,针对一些热点问题和社会关切做出回应,发挥“官微”解疑释惑功能,同时接受群众的监督,对意见建议认真答复并积极整改,积极打造“网络监督厅”。

同时,相关单位要建立相应的考评机制,将“两微”平台的建设情况及群众反馈纳入到行政机关的政务考核,督促各单位加强对“两微”平台的科学管理,防止“僵尸微博、微信”的出现。

【提问四】 怎样建设法治政府、依法行政?

【回复】 省人大代表张荣国:法治政府,领导干部需要先学法

对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推进法治安徽建设问题,省人大代表张荣国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他建议,实行拟提任省政府组成部门和直属机构副职的领导干部任前法律知识考试制度,坚决扭转“黑头不如红头(即法律法规不如党委、政府的红头文件)、红头不如笔头(即党委、政府的文件不如领导干部的批示)、笔头不如口头(领导干部的批示不如干部打招呼)”的非正常现象。在全面实施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涉企收费清单的基础上,再建立投资审批“负面清单”和政府部门专项资金管理清单。

他还建议,政府应完善政务公开制度,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自觉接受人民监督。严格执法责任,将依法行政工作实施情况纳入省政府组成部门和直属机构年度目标任务考核。同时,还要健全公众参与政府立法机制,建立对公民和社会组织提出的立法建议吸纳情况和通报制度。

【提问五】 公车改革中如何杜绝“车轮上的腐败”?

【回复】 省政协委员陈定新:车补可“同级不同补”

公车改革已在全国全面启动,“取消副部级以下领导干部用车和一般公务用车,普通公务出行将由公务人员自行选择社会化的方式以及适度发放公务交通补贴。同时,保留必要的机要通信、应急、特种专业技术用车和符合规定的一线执法执勤岗位车辆及其他车辆”。

可事实上,公车改革还存在一些现实问题。“比如方案明确了车补规定,什么级别的公务员该领取多高的车补。经调查发现,职务高的公务人员不一定外出多,可是车补很多。职务低的公务人员可能外出很多,但是车补很少。”省政协委员陈定新发现,还有的单位虽然配置了特殊公务用车,但因监管不严,导致有的公务人员“补贴一分不少,公车仍在使用”。

陈定新建议,在中央方案的基础上,车补标准的制定不能简单地按行政级别划分,而应该以实际工作需要为核心,同时结合级别和岗位(用车多少不同)两个条件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确定车补的多少,同级可不同补。

同时,要根据各单位工作性质、职责范围,严格执行公车配置标准,杜绝领导干部“既拿钱又坐车”等不正之风。各级公务人员应利用乘公交、地铁,骑电动车、自行车等交通出行方式,缓解交通拥堵,在社会中树立勤政廉政的公务人员形象。

他还建议处置现有公车要向社会公开拍卖,确保过程公开、透明和有效监督,避免给特权者渔利留下空间。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