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腊八
2015年1月2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我家的腊八

张亚琴
 

今天是腊八,记忆中的腊八这个节日,比起其他几个传统节日来不算那么隆重,因而,来合肥十多年,从没有正式过个腊八节。小时候,到了腊八这一天,天气往往是一年当中最冷的时刻。一大早母亲就熬好了一锅“腊八粥”,热气腾腾的,喝上一大碗,香香的,甜甜的。

这是对腊八最深刻的记忆了。

中国人过腊八由来已久,据史料记载早在汉代就已过腊八了;还有记载宋朝抗金英雄岳飞吃腊八粥的点滴故事;再则还有明朝皇帝朱元璋煮腊八粥的奇闻轶事。历史如烟云一去不复返,消失得难以寻觅,但那流传久远的腊八习俗依然沿袭至今,兴盛不衰,进入普普通通的寻常百姓家。

腊八节的主要活动是吃“腊八粥”。 江淮各地都吃腊八粥。各地腊八粥的材料很不一致,各有特色,吃腊八粥的目的各地也不一致。固镇、宿松人认为吃腊八粥可以消灾延寿;全椒人认为吃腊八粥表示丰收不忘灾歉;肥东人认为吃腊八粥是为庆祝本年的丰收和祈祷来年五谷丰登;黟县人谓吃腊八粥是为了托灶神爷在上天向玉帝奏本时,要说地上人家的清贫、节俭,祈求苍天明年赐予一个丰收年。

江淮一些地方还有其他活动内容。例如黟县、休宁、宿松家家户户举行清洁大扫除,濉溪人认为此日是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祈求丰收与吉祥的节日。怀远、固镇人常在此日用胡萝卜腌制咸菜,说味道鲜美,久吃不坏。宣城人认为腊八是黄道吉日,是举行婚礼的好日子。还有人家将婚嫁活动安排在这一天举行,故有民谣曰:“腊八腊八日子好,多少大姑改大嫂”。

在寺庙里的快乐节日

讲述:柳洁,出版人

家乡:宿松

宿松县佐坝乡每个村子过腊八节,全村男女老少一起在庙里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吉祥,一起在庙堂共食腊八粥。

我们老家有句老话,“大人盼插田,小孩盼过年”,腊八节来了,预示着春节来临了,农村穷,小时候也没什么吃的,小孩都嘴馋,在腊八节这一天可以跟全村人在寺庙厮混一天,还能吃上美味的腊八粥,以及其他一些寺庙贡品,小孩蹦蹦跳跳,听着老人们讲述祖先的故事,婶婶们则在寺庙厨房里忙着,叔叔伯伯们则在商量着村里的“大项目”,譬如村里承包的“池塘养殖”、“梨园种植”,当然还少不了最大的事——“祭祖”。

现在,腊八节渐渐成了留守老人和儿童过的节日,但是节日气氛还在。

5、6年前的腊八节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村里破旧的老寺庙拆除,盖上了新的寺庙,专门从县城定做了新的庙神像,全村人敲锣打鼓,外出务工的许多年轻人提前回来,为的是赶上这次新寺庙开庙,仿佛又回到了从前,守护寺庙的是村里的五保户,我们大家都亲切的称呼她“庙里奶奶”,现如今80多岁了,无儿无女,全靠政府和村里邻居接济度日,早几年“庙里奶奶”身体好,寺庙每天都被她打扫得干干净净,所有来寺庙烧香拜佛的人,都会得到“庙里奶奶”的祝福,现在我还依稀记得几句:“保佑我儿外出顺利,发大财”。

其实在我们心中“庙里奶奶”早已成为了我们的庙神,只不过每次看到她,她都一次比一次衰老,有时想想心里酸酸的。我从一个光屁股到处跑的伢,一晃现在也快而立之年了,我们越来越强壮,逐渐开始挑大梁,而“庙里奶奶”、爷爷、奶奶也在逐渐地老去。

来合肥4年了,离家其实也不远,但是结婚生子,人情世故,占据了大部分的时间,忙得没时间回老家去看爷爷奶奶,忙得没时间去寺庙看看“庙里奶奶”。今年腊八节,我一定记得给他们打个电话,年幼他们陪伴我们过的腊八节,韵味犹存,香甜的腊八粥永远在我的心底,多找点时间,常回家看看,趁老人们还健在。

腊八豆腐开始的年味

讲述:张瑶,小学老师 家乡:黄山

问了好多同事关于腊八的印象,大家都没什么特殊的记忆。不像以前,腊八的氛围现在越来越淡了。

记得我小时候的腊八节,都是要帮妈妈整理东西,清扫家里的一切,因为住的是老家的独家独院,厨房和厅堂的一切东西先搬到院子里,从扫灰中开始了我的腊八。

腊八过后,家家开始宰年猪,互相请吃杀猪酒,裹糯米粽,做米馃,煎油豆腐,炒花生、蚕豆,做芝麻糖、冻米糖等。

我们家的腊八食物里没有腊八粥,但有腊八豆腐。它是黄山一带的民间传统小吃之一,在春节前夕的腊月初八,家家户户都要晒制豆腐,民间将这种晒制的豆腐,称作“腊八豆腐”。

先用上等小黄豆做成豆腐,并切成圆形或方形的块状,然后抹上盐水,在上部中间挖一小洞,放入适量食盐,置冬日温和的太阳下慢慢烤晒,使盐分逐渐吸入,水分也渐晒干,即成腊八豆腐。

“腊八豆腐”平时用草绳悬挂在通风处晾着,吃时摘取,一般可晾放三个月不变质、不变味。它既可以单独吃,也可与肉类同炒、同炖。招待贵宾时,我们这的人有时还将其雕刻成动物、花卉,浇上麻油,拌上葱姜蒜等作料,配成冷盘,成为酒宴佳肴。

腊八豆腐和腊八节并没有直接的联系,据说古时一对夫妇过着恩爱的生活,男的出外经商,女的在家做女红。一天刚买了豆腐准备回家做饭的老婆接到远方亲人的邀请,去帮人做嫁衣。临行前匆匆将豆腐放在门前的石磨上,结果此去隔了二三个月才回家。进门发现石磨上的豆腐变得金黄坚硬,还能闻到香气,就切下品尝,发现味道很好,并用同样的方法,加上盐带给出门经商的丈夫用于长途跋涉的食品。同行的朋友吃了豆腐都觉得味美且干燥容易携带,连连称好,丈夫则欢喜地称之为“老婆豆腐”,黄山黟县的“老婆”字音发声很像“腊八”,久而久之这豆腐也被称作腊八豆腐。

腊八粥涂在果树上

讲述:张西云,电视主持 家乡:蒙城

和别的地方一样,蒙城人也要吃腊八粥,以前从腊月初七晚上就开始淘米、洗菜,然后下锅用大火烧开,再用小火慢熬,一直熬到次日早晨。腊八粥熬好后,先要敬神祭祖,再分给亲戚朋友,最后家人才一起吃腊八粥。 而且还要将腊八粥涂在果树上,意为来年果树丰收。足见人们期盼丰收的心愿。

记得小时候,每年最先喝到腊八粥的并非是我们这些孩子们,而是我们院子里的那棵大枣树。听长辈们说,每年腊八的时候,最好在枣树的树皮上砍几刀,然后,再给它“喂”上腊八粥,这样明年的枣树,必定果实累累。我们都希望吃到香甜的红枣,所以,这件事大家都记得最清。长大了才明白,原来腊八粥是民间百姓用来祭祀祖先,施粥送福。如果这些粥再给家里的鸡狗喂上几勺,花卉果树上涂上几勺,来年必定六畜兴旺、果实累累。

“腊八”是进入春节的序幕,蒙城谚语说:“吃罢腊八饭,家家没事干。见啥就买啥,都把年来办。”可见都把吃“腊八 粥(饭)”当做过春节的起点。

外地风俗 腊八冰能治百病

讲述:宋海冰,大学生 家乡:青海

来合肥上学已经两年了,除了喝点腊八粥,好像在腊八也没有什么别的风俗了。在我的家乡可不是,从小我就知道,在这一天要吃冰。俗语中就有“来年成不成,先看腊八冰”的说法。腊八这一天清晨,人们还要到河边、泉边去砸冰,将之背回家,谓之“腊八冰”。谁起得早,第一个打上冰,谁就更有好运气。小时候每年的腊八,人们一大早就起来,冒着严寒或在纷飞的雪花中去打冰。

除留下一块干净的冰块做搅团用外,大家都将其他的腊八冰一块一块地放到自家的田地里,希望来年雨水丰足,粮食丰收。据说腊八冰能治百病,这一天打来的冰,要放很长时间,好让孩子们有一段吃冰的快乐。当然,大人们也会吃。有意思的是,无论你怎样吃,都不会拉肚子。女人这一天要用“腊八冰”、豌豆与青稞合磨成的面搅团。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