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忧精巧极致的竹木雕手艺后继乏人
2014年12月2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徽州竹刻非遗传承人昨来肥展出竹木雕,接受星报记者采访
担忧精巧极致的竹木雕手艺后继乏人

记者 李皖婷 文/图
洪建华和他的得意作品《灵山说法》
来肥展出的竹木雕
竹刻香筒《兰亭雅集》
 

今年43岁的洪建华,中等身材,一头浓密的黑发衬着清秀的五官,笑起来带着几分腼腆……站在对面,你很难把他同“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徽派竹刻传承人”、故宫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首次收藏的现代民间竹刻作品“竹林七贤”的作者身份联系在一起。可一说起竹木雕,他立刻精神抖擞,浑身散发出光芒。

昨天上午,洪建华带着他和徒弟创作的100多件竹木雕作品来到合肥,将在安徽博物院新馆展出两个月。别看它们其貌不扬地待在玻璃柜里,但要是你真的看到半米高的竹子上刻出90多个神态各异的人物,而且个个是浮雕,恐怕也会啧啧称奇。

辛苦:一件300斤的作品,4个人做了一年多

在这次来肥的竹木雕里,小叶紫檀《灵山说法》算是当之无愧的“重器”。这件作品的原材料约有300斤,长度1米8,直径也有半米,很有高低起伏感。细细看过去,山峦重叠,山石突兀,古松苍劲,枫桐浓茂,仙云缭绕,曲水潺潺,描绘的是释迦牟尼灵山说法时的场景。众仙家也是神态各异,虽多却疏密有致,眉目神情细致入微。

洪建华负责设计,徒弟负责捉刀,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洪建华和3名徒弟才完成了作品的雕刻。这件名为《灵山说法》的作品,也是首次在公众视野中出现,很是珍贵。

一年多雕刻一件作品,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洪建华说,竹木雕是个体力活,竹子是直纹,没有纬路,得顺着竹子的性子,一坐下来就是十几个小时,眼胀、肩酸、腿麻是常事;竹木雕又是个脑力活,作品的所有细节要经得起推敲,无论是粗看细看都得有看头。

其实在洪建华的作品中,动辄雕刻几个月甚至一两年的并不少见。比如这次同时来肥的还有一件《群贤汇聚图》仿古笔筒,不大的筒身上雕刻了足足90多个人,镂空雕刻层次分明、人物逼真,这件小笔筒也耗费了洪建华一年多的时间。

“雕刻时,哪怕是天上的云怎么飘,树上的叶子怎么动,人衣服上的飘带指向哪个方向,都是有讲究的。”洪建华说,别看这些都是小细节,可倘若给明朝的人穿上清朝的衣服,或是叶子和飘带飘的方向不一致,“都是会被人笑话的”。

遗憾:能沉下心来学这门手艺的人太少了

随着传统文化复兴,寂寥的徽州竹刻又热起来,慕名来找洪建华学习雕刻的人也越来越多。“有老人退休后想培养个兴趣爱好的,也有年轻人看竹木雕卖得贵想把它当做挣钱的营生的。”不过让洪建华有些遗憾的是,真正能沉下心来学雕刻的人太少了。

“学这门手艺没有三年的基本功是学不会的,他必须放掉一切,舍弃一些东西,来学这个雕刻。所以专心学这门手艺的人就越来越少了。”

洪建华有个工作室,他说自己在挑选徒弟的时候都要先给报名的人三个月时间考虑清楚,因为一旦进了工作室学艺,就至少是三年的时间,而且是没有钱赚的三年。因此,只有那些真正爱好竹雕的人才会被留下来。洪建华面临的问题,其实也是时下很多手工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同的问题。

洪建华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人爱好竹刻,不要让这门传统的艺术慢慢衰亡下去;而他自己也会为徽派竹刻艺术守住其核心价值,既保持传统的手工技艺特点,又根据社会的需要做适当的创新和发展,做出更多“有生命气息”的竹雕,让古老的徽雕技艺在现代人的审美中大放光彩。

本周五中原古代玉器展等你来看

星报讯(王一婷 记者 李皖婷) 临近年底,各种重量级展览也来凑热闹。12月26日,《山川精英,人文灵蕴——中原古代玉器展》将在安徽博物院新馆开幕,114件套中原玉器“驾到”,多是河南地区出土的上古三代与西汉良工精琢之物。展览将持续到2015年3月29日。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