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1日,合肥唯一的动物地震监测点——合肥野生动物园动物地震监测点投入使用。都说动物们有预测地震等自然灾害的能力,它们到底有哪些“特异神功”?监测过程中发生了哪些故事?近日,市场星报记者来到了合肥野生动物园动物地震监测点一探究竟。
探访:分类设了三个监测点
“动物园共设了三个监测点,分别为灵长类动物地震监测点、百鸟园监测点以及爬行馆监测点。”合肥野生动物园动管科副科长许慧军介绍说,灵长类动物主要选择猴子作为重点监测对象,因为它们比较敏感,细微的变化都能轻松发现;百鸟园里的鸟类也比较机敏,稍微感觉天气、气温不正常,便会出现骚动,很容易发现其变化;爬行馆内的蛇类被称为“冷血动物”,又活动在地表,一旦地面出现异常,也是最容易察觉的。
记者首先来到了灵长类动物地震监测点一探究竟。灵长类动物的饲养员阮大兆因为经验充足被选为了该区的地震监测专员,他每天除了负责灵长类动物的饮食外,重点还要观察它们的变化,并且每日都要认真记录。
许慧军介绍说,像阮大兆这样工作了多年的饲养员一般都懂得动物的语言,它们的情绪都能被饲养员轻易发现。
故事:风吹草动,动物先知
日全食,百鸟“高飞”
“一瞬间,天空全黑了,能飞的鸟全飞起来了。”百鸟园内的地震监测员吴炜告诉记者,2009年日全食发生的时候,百鸟园内的鸟儿全飞了,不停发出各种求救信号,施展自救能力。日全食结束后,鸟儿才缓缓飞回地面。“鸟儿是非常机敏的,一旦发生异常,都会选择高飞。”
大量蚯蚓“组团”外出
吴炜告诉记者,一次,动物园内出现了一处大量蚯蚓“组团”外出的现象,“当时大家就担心是地震前兆,园里也十分紧张,好在经过后来研究发现,是因为当天天气有些闷热,所以才出现了蚯蚓大量外出。”
猴子家族助力监测工作
市场星报记者跟随阮大兆走进环尾狐猴生活的“院落”,13只环尾狐猴冲着他跑过来,他们已经很像是好朋友。“也正是熟悉它们的细微变化,加上猴子家族灵敏的反应,才有可能更好地做好监测工作。”阮大兆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