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2005年相比,2013年,我省扶贫开发重点县共实现生产总值2401.6亿元,年均增长1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631.4元,年均增长12.8%;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数达到702个,比2005年多168个……今天是首个全国“扶贫日”,市场星报记者为您揭示这一串串数字,这背后体现了安徽的特色扶贫方式。
精准定位扶贫对象
扶贫是大事,是好事,但同时也是一项复杂的事。做好扶贫的第一步,就是要定位清晰,找到扶贫的对象。
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涉及交通、水利、教育、卫生等12项目标任务和多项政策措施,尤其是,这些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
怎么办?为此,市场星报记者从省扶贫办获悉,我省按照“谁的孩子谁抱走”的原则,将这些任务全部分解到省直各有关职能部门。各行业部门立足自身优势,按照规划内容逐项落实扶贫任务。
与此同时,我省也制定了建档立卡工作实施意见和工作方案,明确在70个有扶贫任务的县全面开展建档立卡工作,对贫困村和贫困人口进行分解。
干部驻村铺“管道”
我省还建立了省级领导干部和省直单位联系服务贫困地区的工作制度,对口联系帮扶重点贫困县,并将此工作作为领导干部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
此外,我省还选派一批省直机关干部到全省国家和省级贫困县挂职。有人曾形象地比喻,如果说精准扶贫是“滴灌”,那么干部驻村就是“滴灌”的管道,其铺设得好与不好,将直接影响到扶贫的实际效果。市场星报记者也了解到这样一组数据:自从2001年开始,省、市、县共选派了15000名年轻干部,到行政村任第一书记,结合县、乡(镇)联系村的干部、大学生村官组成工作队。
扶持与培训相结合
扶贫不光是提供资金,更重要的在于“授之以渔”。
一个好的产业发展思路和规划,对于扶贫工作的推进极为重要。为此,我省大力推进扶贫贴息贷款制度改革,全面放开承贷金融机构,增加财政贴息投入量,重点扶持各级扶贫龙头企业。
产业扶贫是关键,但教育培训是根本。2011年以来,全省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73亿元,完成贫困家庭子女教育资助近4.52万人,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9.53万人,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47.8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