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时代 变迁的观念 永恒的爱情
省教育厅修订 政务中心窗口工作规程
我省5高校入选国家试点
清风阁 改造提升
合肥新材料 获六项国家专利
帮忙追到“肇事车” 发现自己才是肇事人
固镇供电 “零距离”服务助农秋收
因债务纠纷 女子被抛尸车库
合肥芜湖路街道 兰亭社区举办大型义诊
下一篇4 2014年10月1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不同的时代 变迁的观念 永恒的爱情
倾听三个不同年代的婚恋故事,感受同样的幸福
 

每一代人的婚姻都烙有鲜明的时代印记。从“关关雎鸠”的诗经时代到如今的网络传情,婚姻与爱情,虽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但因为发生婚恋的时代在变,恋爱双方的沟通方式在变,所以婚姻的习俗与观念也在变。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倾听三个不同时代的那些婚恋故事。

崔晓琳 马辉乐 见习记者 邵华

上世纪50年代:恋爱需要组织审批

黄保太(曾任村支书,1934年出生,1958年结婚)老人今年80岁,老伴李道英比他小5岁。在那个年代,恋爱故事就像一张黑白的默片,相较于现在的丰富多彩,显得有些暗淡。

黄保太说,当时普通群众的婚事需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作为一名党员,要经过组织批准。“现在的年轻人想在一起就在一起了,那时候可没这么自由,组织不批准,恋爱都是不能谈的。”

李道英说:“刚开始我们只是认识,但都没有恋爱的想法。后来一男一女两个介绍人觉得我俩合适,我们才渐渐走到了一起。”

李道英说,结婚那么多年,二人在性格上都没有太大改变,老伴还是像刚认识时那么倔强,黄保太对她的评价则是善良如初。

“遇事商量着解决,相互理解,互敬互爱,”黄保太说,这是两人和谐相处的秘诀。

上世纪80年代:份子钱只需一两块

童乃翠(个体户,1962年出生,1989年结婚)在众人眼里是个女强人,精明干练,做事雷厉风行,前几年一周能赚两三万元的她,很感激有个能体谅自己的老公胡先庆。

董乃翠老家在肥东,家里姊妹五个,她排行老小。27岁的时候,她才在姑父的介绍下认识了丈夫胡先庆。“我丈夫也是个苦命人,他3岁时,父亲就过世了。”

“年轻时,家里穷,没有姑娘肯嫁我,一晃38岁了,我都准备一辈子打光棍了,却认识了她。见她第一面,我就知道她很能干。”他笑道。“那时候在农村,找媳妇都要找个子高身体壮的,能干活能持家,像现在这些干瘦干瘦的女孩子,很没有市场的,”胡先庆笑着说。

1989年两人结婚时,“真正的家徒四壁,我扛着自己的行李,他扛着他的行李,搬到单位借给我们的婚房里,就算成亲了。”

“那时候的份子钱,基本上都是一两块钱,最多不超过5块钱。不过按照当时的物价来讲,也还算贵的了。”胡先庆说。

“这些年,基本上都是她主外,我主内,但我从来不查账,夫妻两人,最重要的是相互信任,”胡先庆说。

2014:爱情第一位,物质也很重要

黄娟(会计,1990年出生,2014年结婚)是安徽阜阳人,现在合肥一家民营企业做会计。她和她老公是大学同学,属于典型的“毕婚族”。

今年10月,刚刚毕业三个月,她就在一众闺蜜既不解又羡慕的眼神中结了婚。“没有房没有车,他家也不是合肥的,我们在这里属于白手起家,”她笑道,“结婚嘛,不一定要先买房买车,这些物质上的东西,我们以后都会慢慢赚回来的。只要他对我好,我愿意跟他一辈子。”

“老公待我很好,他是IT行业的,经常加班到深夜,但只要下班早一点,他都会做好饭菜等着我。”现在,小两口正在努力工作,积极攒首付。

但黄娟也承认,虽然结婚时没房没车,但算上买三金(金项链、金戒指、金耳环)、摆酒席等,两人也花费了将近五万元。虽然受过高等教育,但黄娟却坚持结婚按照“老规矩”走,即提亲、定亲、结婚。并且也接受了婆家送给她的10001(万里挑一的意思)元的彩礼钱,以及结婚时婆婆给的1000元改口费。“钱不是问题,但是能否按照‘规矩’走,不仅可以判断婆家是否重视这段婚姻关系,而且也关系到面子问题,”她说。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