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车国道侧翻 11吨强酸危及居民安全
房屋被拆4年,六旬老人至今无“家”可归
3上一篇 2014年9月2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房屋被拆4年,六旬老人至今无“家”可归
“蜗居”十几平米出租房,卖垃圾袋为生;政府部门称是工作疏漏,尽快安置
 

在马鞍山市红旗路五区一个巷子内,人们每天会看到这样一个老太:每天天一亮就出门,推着一辆载满大包小包垃圾袋的自行车,去菜市场叫卖。老太名叫朱治霞,近日,她向市场星报记者反映,自2010年11月她的房子被拆后,至今没得到安置,住在简陋的出租屋内,靠捡废品和卖垃圾袋维持生计。

记者 张发平 文/图

朱治霞今年63岁,她告诉市场星报记者,早年住在马鞍山市红港新村,2010年11月,马鞍山市对红港新村那块地征收,为响应政府号召,她主动腾出房屋,与原金家庄区山鹰80万吨造纸项目征迁指挥部签下拆迁安置协议。

“我们是第51个签拆迁协议的。”朱治霞说,丈夫去世后,家庭十分困难,还是丈夫生前同事和好友捐款,帮她渡过难关。她一直等待安置新房,可没人告诉她什么时候能搬进新房,搬到哪里。由于自己不识字,她也不知道去找谁,这一等就快4年时间了。最近,她打听到原来和自己一起居住在红港新村居民,有好几个邻里都搬进金桥雅苑居住,她才知道自己差不多是被遗忘了。

房子被拆4年了,安置却被遗忘

9月26日上午9时许,记者在马鞍山市解放路一个菜市场内见到朱治霞,两鬓白发的她正推着一个满载大包小包垃圾袋的自行车,沿街叫卖。朱治霞说,她每天凌晨4点就出门,一般是到中午11点前回来,一天能挣二十来块钱。下午,她会到处捡矿泉水瓶和纸盒等废旧品。

10时30分左右,记者跟随朱治霞老太来到她的出租屋。这是一处只有十几平方米的单间,里面除了一张床外,还有一些塑料袋和杂乱的物品,狭小的院子内堆满老人捡来的矿泉水瓶等废旧品。她说,以前住的是搭盖的简易棚子,后来才租住到这边来的,安置房租不多,无法维持。原来拆迁协议约定“过渡期超过18个月过渡费增加一倍计算”,一直没有兑现。

老人一边和记者攀谈,一边整理当日上午卖塑料袋收来的零钱。随后,她把早上剩下的稀饭和馍加热了一下,开始吃起午餐。朱治霞老太说,虽然有个儿子,但是安置房一直没落实,儿子成家立业后,生活也十分困难,老人不想拖累儿子,自己独立生活,省吃俭用,一日三餐大多吃稀饭和馒头。

“蜗居”出租屋,靠卖垃圾袋为生

针对朱老太反映的情况,记者来到马鞍山市花山区房屋征收管理局进行采访。根据该局安排,一位姓毛的工作人员接受了记者采访。据他介绍,2010年对江边那块地进行征收,仅红港新村征迁户就有300多户。

“我们工作有疏漏,会妥善处置好的。”该工作人员表示,他们会立即联系朱治霞老太,当面与其沟通。该工作人员说,今年年底,上湖安置小区将交房,届时朱老太会得到安置。对于朱老太反映有的征迁户已经被安置在金桥雅苑小区,那是因为情况特殊。

对于这样的解释,朱治霞老太表示不认可,她说,自己了解的情况并非如此,那些已经被安置妥当的征迁户,只不过是比自己更为“吵”而已。对于这样的说法,当记者再次向花山区房屋征收管理局毛姓工作人员核实时,该工作人员表示,朱老太说得有道理,当时为了赶征迁进度,不得已才先安置了个别“难说话的居民”。

政府回应:工作有疏漏,将尽快联系当事人

“那边高楼我住不起啊!”朱老太说,记者采访后,征迁办很快有人联系到她,说今年年底会给她在远离市区的上湖村安置。可是,她并不想去那里,因为那里是小高层,自己一个老太太,没收入来源,如果住进去,恐怕连物业费都交不起,怎么能生活下去?不仅如此,上湖村离市区远,自己不会骑车,怎么去菜场卖垃圾袋?如果不能卖垃圾袋,怎么养活自己?

“当初我积极响应号召,主动带头签订协议,不但被忽略,现在却还安置到那么偏远的地方,这是为什么?”朱老说,自己很难过,不知道以后该怎么办。

高楼住不起,只想就近有个“家”

 
3上一篇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