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高考移民” 去宣城
朱元璋制定“路引”
阜阳聚星书院不设户籍门槛
清代徽州人入籍他乡
3上一篇 2014年9月1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清代徽州人入籍他乡

 

万历《歙志》云:“九州四海尽皆歙客,即寄籍者十之四五之列。”寄籍是指久离原籍而用旅居地的籍贯。在明代万历年间,徽州商人寄籍他乡者已达十之四五,仍籍贯乡里者当为十之五六。而到清代乃至民国年间,徽商寄籍他乡者已是超过了籍贯乡里者,而入当地户籍也有很多。

有一个真实事件:童生郑绍文,是职员(有顶戴官衔但无实职的人)郑瑞元的儿子,参加秀才考试,郑绍文已报名,正准备入场,不料,一位名叫诸葛令的廪生怀疑郑绍文的考试资格,他未经调查就草率向知县举报,耽误了郑绍文的考试。现查明,郑绍文的考试资格真实有效,知县已初步同意郑绍文参加补考。

因有学额限制,当时读书人要参加各级科举考试,必须在户籍所在地报名就考。在外地游学、或商或宦,考期将至,也得赶回原籍地。如明末兰溪人李渔,自幼随父在江苏如皋经商居住,崇祯八年(1635年),李渔回原籍到金华参加童试(府试),一举成为名噪一时的五经童子。清代黄宾虹出生在金华,他13岁随父亲回徽州歙县原籍参加童试,名列前茅。清末寓居兰溪游埠的曹清泉,回徽州绩溪原籍参加童试,光绪壬寅年(1902年)他在江南乡试中考取第一名举人,即解元。

人们离开原籍到外地谋生居住,称作寄籍,寄籍的读书人如在寄籍地参加考试,被称为冒籍跨考。冒籍考生会挤占当地有限的“学额”,这在当时是绝对不允许的。为了防范冒籍跨考,考生的报名资格审查非常严格,参加考试的人员必须填写祖父三代的姓名籍贯,并采取廪生担保,童生互保等方法杜绝作弊。

童生郑绍文进不了试场,原因是被人怀疑冒籍跨考。郑绍文祖先郑佩鸣原籍徽州歙县,于顺治年间(1644~1661年)迁居兰溪。既然郑绍文祖籍徽州歙县,那他怎么能在寄籍地兰溪参加考试呢?这个问题先从徽州人到兰溪经商说起。这些徽州人身居兰溪,子孙后代也在兰溪繁衍,但是他们的籍贯仍然是徽州,兰溪只是他们的寄籍地。他们的子孙后代如想取得科举功名,就必须回到原籍地考试。若在居住地应试,那就必须“入籍”,即脱离原籍贯,在寄籍地取得户籍。上面所说到的童生郑绍文,他被人举报“冒籍”而停考,而后却又可补考,根本原因是他已“入籍”兰溪。一个貌似简单的“入籍”,须由兰溪知县呈文,送到金华府,通过闽浙总督、浙江巡抚、浙江学政及布政使、按察使、分巡道等衙门重重审批备案才能办妥。

 
3上一篇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