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学路上
2014年9月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放学路上

张亚琴
 

“小呀么小二郎,背着那书包上学堂,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经过一所小学的时候,熟悉的儿歌倏然苏醒。

这个九月,又是开学季。

昨天是上学的第一天,背上新书包,步入新年级的教室门,意味着学生们新的起点又开始了。经历了两个月的暑假,学生们的心思肯定还没有完全收回到学习上。盼着下课,盼着放学,成为本周他们最期待的事。

想起从前,放学路上的孩子,就如一群没有纪律的麻雀,无人护驾,无人押送,叽叽喳喳,兴高采烈,玩透了、玩饿了再回家。那时候,最大的快乐就是在放学的路上。路过的每一条巷子,看见的每一只流浪狗,都能拖住我回家的脚步。有时候,能在路边的小商店找到最新的游戏棋,还知道哪个地方的棉花糖便宜又好吃……

前阵子看朋友圈,说随着城市的扩张和中产阶级收入的提高,现在的小朋友都由父母开车接送上下学,“放学路上”这概念已经在迅速地消亡。没有了“放学路上”,小朋友们该失去多少乐趣啊?他们像行李被装进一只只笼子,直接运回了家,他们的记忆里,永远没有“放学路上”的概念了。

小时候,放学路上最喜欢做什么事情?最常干什么事情?最爱的游戏是什么?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每个人的答案不尽相同。回忆一下,我们当初的放学路上,到底有什么至今记忆犹新?

和好朋友分吃5分钱的牛奶冰棍

受访人: 张敏,赛诺英语培训老师

记得每天放学后,老师会根据家住的方向不同分出几个小组,每组有个小组长,然后由组长带着小朋友们一起过马路回家。那时候车没有现在那么多。

对于70后的我们来说,放学以后是最快乐的时间。夏天,放学后可以花个5分钱,买个牛奶冰棍吃吃。小时候,我比较偏爱牛奶冰棍儿,5分钱换来的满足感,在这么多年以后想来都觉得幸福快乐。吃冰棍儿是从来都舍不得大快朵颐的,一点点的慢慢地吃,直至快要融化。如果放学和好朋友一起,就会你一口我一口地轮流吃。

当时,大街上还很少有冰柜,可供售卖的冰品少之又少。记忆中深刻的是一位腿脚不方便的老太太,提一个蒙着棉被的盒子,沿街喊着冰棒啊,奶油冰棒啊,就这么一路过去。其实,5分钱一根的冰棒,也很难得吃上一回。那时的冰棍也没法跟现在的冰激凌比,就是“冰+棍”,白水里加点糖冻起来,插上棍子就成。

秋天,放学后可以买到更多的好吃的,1分钱、2分钱可以买1小酒杯的小毛栗,也可以买到几块山芋糖,特别的甜,特别香。

我们放学后能够玩的游戏也不多,跳皮筋,玩单双杠,记忆最深的是挖地雷。有一个小朋友在草地上藏一个石头,然后其他小朋友满操场地去找,这也许就是我们最爱玩的集体游戏了。

女同学每天背着我走路

受访人:蒋珂,家庭主妇

当年开学了,我们整个年级,都是清一色的黄书包,能找到爸爸单位的叔叔要到几张牛皮纸包书都能乐几天,哪像现在能买到各种精美图案的塑料书皮,一套就行啦,那时候领到新课本,我的妈妈光包书就要花很长时间。

现在接孩子放学的时候,我会准备好了酸奶饼干或者水果,开车去学校门口等着。想想我们那时候,爸爸妈妈都上班,家属区和工厂很近,于是小伙伴们结伴回家。

那时候娱乐也很匮乏,不像现在的孩子,动画片、绘本阅读、ipad、手机、电脑。不过如果真要比较,我们那时候的游戏更低碳环保,更有利身心。我最爱的是丢沙包,可是沙包磨损比较厉害,为了求着妈妈做沙包,只有在考试成绩很理想的时候才敢跟她提出来。

想想我小时候也是很调皮的一个,比较爱欺负人。我记得班里最大的一个女同学比我大四岁,个子也比我高很多,十岁才上一年级,和我同住一个工厂区。经常放学的时候,我就放赖,说走不动了,让她背着我。她信以为真,每天放学都要背我走一大截路。前几天看见她,估计她早就忘记这件事情了,可是在我的放学路上,真是一件永生难忘的事情。

山里的孩子爱养蚕

受访人:吴江正,亲子教育指导师

我的老家是在安庆市宿松县一个小山村,属于大别山余脉。小时候没有机会到大城市,印象中连县城好像都没有去过。童年都是在山里面度过的。小时候走在放学路上,因为四周都是连绵的山,抬起头来,看到的天空就是一个圆盘一样。所以总是在想,如果翻过每个山头,山的那边是什么地方?会通往哪里呢?感觉就像是在童话故事里一样。

小的时候上学,小学就在家的旁边,只有200多米远,但是是看不见学校的。我们上学放学都是步行,也从来不需要父母接送。小时候山里的路都是土路,路两边都是农田。我们放学的路上,总是欢笑声一片,都是边走边玩。玩的游戏也很多,不固定玩什么,几个小伙伴一商量,意见达成一致就可以玩了。大点的场地,我们可以玩斗鸡,就是每个人把左脚抬起来盘搭在右腿膝盖上方,拿两手抱着,单脚跳着拿盘着的左脚膝盖去顶或压对方,把对方顶倒或压倒为胜,然后再继续。这个游戏可以两个小伙伴玩,也可以很多小伙伴分成两个队玩。

我们山里的孩子小时候还喜欢养蚕,现在好像没有了。把蚕子塞在棉花里面孵蚕宝宝,总是随身带着,下课了,放学的路上都得时不时地翻出来,看看蚕宝宝孵出来没有。有的时候忘记看了,孵出的蚕宝宝都爬到衣服上了。

我们会小心翼翼地把孵出的蚕宝宝放在事先准备好的一个纸盒子里(医院里装小药瓶的浅浅的小纸盒),放学了就要去采摘桑叶给蚕宝宝吃。不过蚕长大了就不可爱了,也不好看了,像毛毛虫一样。到后面就开始吐出丝来把自己层层裹起来,全部包裹起来后,就成了雪白色的椭圆形,这就是蚕茧。

过段时间慢慢变成浅黄色(有点记不清了,好像是这样)。终于有一天就像小鸡孵出来一样,从这个椭圆形的蚕茧一边,慢慢地探出来一个小脑袋,大概有段时间(好像得半小时至一个小时的时间吧)这个小家伙完全出来后,原来竟是一只漂亮的蝴蝶,张开翅膀飞走了,只留下一个空空的蚕茧。小时候最喜欢看这个过程了,感觉好奇妙。

印象比较深的游戏还有 “磕粒”。玩的时候,几个小伙伴要一起先从地上寻找出7粒光溜溜的小圆石子。然后用石头剪刀布决出谁先谁后,一共分几局忘了,每一局比前一局难度大。第一局是把这个7粒小石子全撒在地上,再从中挑捡出一粒(母子),然后用一只手(基本是右手)把这一粒垂直抛向空中,迅速伸手去捡地上其中的石子,再接住刚才抛出的那一粒母子,捡的顺序是先捡一粒,再同时捡两粒,再同时捡三粒。

完成后进行下一局,如果没有按规则捡起并接住母子,就换下一个小伙伴玩。这个游戏往往玩完后,每个小伙伴的手都脏得很,手掌手背指甲里都是泥土,因为蹲久了脚酸就干脆一屁股坐在地上玩,屁股上的衣服也都脏得很,甚至于免不了要用手去抓衣服挠脸的,所以衣服上脸上也到处都是泥土。小的时候也顾不得这些,回家总免不了要被大人批评几句。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