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资格管理” 急需全面法治化
微声音
“辞硕导办私塾” 应慎之又慎
警惕“官中介”吞噬“改革红利”
不要对受骗大学生 进行“二次伤害”
非常道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4年9月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辞硕导办私塾” 应慎之又慎

□汪昌莲
 

8月30日,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黄震表示,将放弃硕士研究生导师职务,将以众筹的方式开办私塾书院,用于进行纯粹学术的探索。“其实是对教育模式的一种探索。” 黄震希望各方能对不同意见和做法多一些宽容和包容,允许试错探索。(8月31日《新京报》)

不可否认,时下的教育制度和体制存在不少问题,如高校行政化、职称评审和学术腐败等。因此,黄震教授“辞硕导办私塾”,如果付诸行动的话,将是一次大胆探索,不仅绝对破除了教育行政化,而且走上了自主办学的创新之路,其探索意义,显然大于争议。

然而,黄震办私塾书院,仅有20多名学者表示支持,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没有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鼎力支持,办私塾书院,将注定是一次“试错探索”。没有一纸起码的国家承认学历,学生势必会遭遇或大或小的就业风险。

再者,办私塾书院这种教育改革试验,如果成为一次“试错探索”,对于黄震及其合伙人来讲,仅仅损失了一些投资和时间。但对于在私塾书院就读的学生来说,他们作为试验材料,很可能荒废了学业和青春,对他们今后的成长极为不利。事实上,教育改革有一条不可逾越的底线,那就是:一切为了学生。如果眼看着一批学生成为办私塾书院的“小白鼠”,希望他们为教改探路却不顾其个人发展,这其实是一种极不负责任、极其残忍的态度。

因此,黄震“辞硕导办私塾”,应慎之又慎,三思而后行,不能逞一时之勇,而误伤了“小白鼠”。特别是,教育主管部门既然支持教改探索,就应该把好“门”,给探索者打开一扇“窗”,留一点制度出口,为试验者、特别是“小白鼠”,规避“试错探索”所产生的各种风险。如果中国的教育改革,注定要有黄震这样的先行者勇敢探路,教育部就应该为其专门辟出一块“实验田”,并给予足够的政策支持。

 
3上一篇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